■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叶恬汝
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子,科技企业拔节生长,高端人才纷至沓来……2021年,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首位战略,紧紧围绕“1234科创行动”,全面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瑞安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创新指数居全省第一梯队,跃居2021年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14位,居温州各县(市)首位。
近日,记者整理了2021年度瑞安十大科技新闻。这十大科技新闻就像十个缩影,浓缩了2021年“科创瑞安”的高光时刻,展示云江两岸奔腾涌动的创新热潮。
科技创新指标全面领跑
今年11月,《2020年浙江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公布。该报告显示,我市创新指数为168.6,排名全省第十二,比上一年度提升8个位次,再次跻身全省第一梯队。
据悉,创新指数由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科技产出、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等5个方面40个指标组成。其中,技术创新指数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我市的排名为全省第三、温州第一。从具体指标来看,我市开展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企业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占营业收入比重等5项指标居全省前五。
今年1至11月,我市实现规上企业研发费投入33.47亿元,增速35.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6.51%,均居温州各县(市、区)前三;今年拟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9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二,重要科技创新指标实现全面领跑。
“瑞安园”交出创新高分报表
今年以来,我市聚力建设以温州国家自创区“瑞安园”、省级智能成套装备高新区、环大罗山科创走廊瑞安科技城“两区一廊”为核心的创新空间格局,在温州国家自创区“一区五园”中率先建立“赛马比拼”工作机制,通过比项目、晒指标、督短板,构建科创擂台比拼高效推进体系,持续掀起科创擂台、“赛马比拼”的热潮。
实施自创区“八大专项攻坚行动”,打响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三大会战”,推动罗阳未来科技城核心区、阁巷成套装备智造园两大重点区块产业错位协调发展……温州国家自创区“瑞安园”建设交出创新高分报表。1至11月,累计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81人(含博士23人),立项温州自创区“卡脖子”核心技术项目4个,创新型领军(瞪羚)企业总数达10家,均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
高新区建设拉开新框架
12月14日,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浙江省高新区评价结果,瑞安智能成套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荣获“2020年度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突出贡献集体”称号。据悉,此次温州地区仅2家高新区获此殊荣。
瑞安智能成套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于2018年12月获批创建,总面积14.7平方公里,主要涵盖阁巷新区、江北-丁山、飞云新区等区块。自启动创建以来,该高新区以智能成套装备、汽车高端部件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为主攻方向,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资金链“五链联动”,全力推动园区“科创+城人产”融合高质量发展,联动瑞安全域创新赋能。近两年,该高新区排名连续保持在全省前列。
今年,我市还获批筹建汽车零部件高新区,拉开高新区建设“南部创建、北部筹建”新框架。
东新科创园一期正式开园
8月4日,我市重磅打造、历时两年建设的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南部“科创芯”——东新科创园正式开园。
东新科创园总投资60亿元,总用地面积约36.9万平方米,分三期建设。当天开园的东新科创园一期聚焦千亿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以先进传感器件和智能材料研发为基础,引进谷宇院士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温州大学瑞安研究生院、汽车零部件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星矢孵化器等一批高端项目和创新平台,打造科创“塔尖重器”。
目前,东新科创园二期数字经济智汇谷项目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三期将建设创新型产业和人才公寓等配套设施。
东新科创园开园,将助力瑞安打造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南部创新策源地、人才集聚地、成果转化高地,为我市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南部高峰版块积蓄澎湃动能。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12月21日,省科技厅批复同意将“市县网上技术市场创新赋能”应用场景列入“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应用建设先行试点。
该应用场景由市科技局组织开发,通过建设需求清单、场景清单、改革清单“三张清单”,完善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四个体系”,形成科技金融、科技创新券、奖补政策等“六大制度”,打造网上技术市场3.0平台创新赋能体系运营样板。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市县技术市场评价指标体系,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
构建创新联合体方面,我市探索集群创新模式,由华峰集团牵头组建3D打印成型聚氨酯复合材料创新联合体,嘉利特荏原泵业有限公司牵头打造大型机泵系统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股债联动”深化科技金融改革
10月20日,温州首个科技金融联盟——瑞安市科技金融联盟揭牌成立,瑞安市科技金融股债联动方案同期发布,并举行科技金融服务和股债联动项目签约仪式,签约久恒光电等5项股债联动项目。这意味着,我市搭建起一个产业和资本相融合的平台,促进产业和资本的互联互通,发挥金融资本对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的促进作用。
今年,我市积极探索开展县域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工作,率先出台专项政策,参与全国第一单ABN项目,牵头开展县级城市第一单ABS项目,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路径,推动“知产”转化为“资产”。目前,已帮助13家企业获得科技贷款授信1.6亿元,入选企业数及金额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
我市还加快打造百亿级云江基金港,落户长三角基金首个温州股权投资项目,设立5000万元天使投资基金。截至11月底,共入驻22家优质基金公司,资管规模7.9亿元,推动优质企业和项目在瑞安落地开花。
打响“一会一赛”科创品牌
7月29日,以“科创赋能智领瑞安”为主题的中国·瑞安第三届创新创业大赛圆满落幕。此次大赛聚焦瑞安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参赛项目共109项。今年以来,已有货车快运系统平台、装配式建筑装潢等十个大赛获奖项目落地。
11月14日,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瑞安云江科创大会举办。会上签约16个科创平台、人才团队和创新项目,招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33名,为我市高质量发展安上“新引擎”。会后,举办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国家高层次人才温州行(瑞安站)产业技术创新对接会,7名国家高层次人才走进瑞安,与52名企业家代表开展面对面交流,达成产业、人才、技术的深度对接,持续释放“青科会”溢出效应。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
在11月14日的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瑞安云江科创大会上,我市发布新一轮“卡脖子”技术全球“揭榜挂帅”榜单,榜单总榜金达4460万元,涵盖“新能源车用集成式电控气源装置”等8项攻关任务。
今年,我市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通过深化“企业出题、院所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总计发布“卡脖子”技术“揭榜挂帅”榜单项目28项及汽车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等技术成果13项,组织实施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36项、新型产学研合作项目3项,推动112个发明专利产业化。
在6月15日举行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温州瑞明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两项成果(项目)均摘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占温州民企获奖数量的“半壁江山”。此外,市人民医院与温州医科大学共同完成项目获省自然科学三等奖,为近十年来取得的最好成绩。
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
“顶味”复合调味料研究院列入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瑞安曹村艾米星创天地入选省级星创天地;水稻、花椰菜两个农业科技园成功列入温州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
这一年,我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载体建设,在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下功夫,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倾斜、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辐射带动全市农业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全市共下派18名科技特派员积极参与科技扶贫工作,落实科技帮扶项目10项,创建科技特派员示范点19个,帮扶带动120户低收入农户致富。
加大产学研合作。瑞安、文成两地携手开展“山海协作”产业合作,现有项目4个,包括打造“一块飞地”、建设文成现代文旅综合体、推出两地文旅精品旅游线路和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点。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当前,我市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不断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今年,我市围绕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先后编制发布《瑞安市科技创新发展“十四五”规划》《瑞安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瑞安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等文本,专注问题、需求、目标导向,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架构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精准化组合型创新政策供给。
11月,我市出台“科技新政27条”《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发展加快打造“创新之城”的若干政策意见》,最大限度激发全市各类创新资源活力,打造瑞安有史以来力度最大、含金量最高、政策导向最突出、配套最完整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