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7版:云江潮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家的理由

    “儿子,我晒了几只鸭子给你!”

    “不要,您留着自己吃。”

    “给我孙子、孙女吃!”

    话音刚落,快递小哥就将各类家乡“特鲜”送到家里,有煮好的茶叶蛋,晒得冒油的香肠。

    《舌尖上的中国》将乡愁都锁在了那片乡土上,将各式美味定格在母亲的味道记忆上。影视的编剧们却没有写出这些乡间的老妈妈也走进了数字时代,用现代物流让我们这些游子“无处可逃”。

    记得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老师的《夜宿棚花村》,写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的重建。他没有从正面采用宏大的笔墨全景描绘救灾场景,而是笔走偏锋写了村支书的媳妇为招待他这个大作家,割了猪肉,非得要去找几粒花椒来烧回锅肉。评论家认为,《夜宿棚花村》舒缓平静的文本之所以能给人们带来震撼,是在它表面平静舒缓的文字下面隐藏着的生命血流的奔突、人性光辉的闪电,是那份“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心灵体验。这篇文章获得了当年的鲁迅文学奖。

    同样是源自味觉之道,我在赞叹春雷先生的匠心之外,攒聚更多的是在收到母亲食材之后的复杂内心。眼里总是在瞬间浮现二老在乡野小路上矍铄行走的身影,总是特别计较甚或是挑剔孩子们对这些“特殊”食品的品尝感受。

    我有个与汪曾祺先生老家高邮差不多民风的老家皖中庐江。事实上,两地离得并不远。他笔下的那些红心鸭蛋和青萝卜,也是我老家乡亲饭碗里的日常。我跟汪先生都有同一习惯,喜欢拿这些味道比较所到之处的同类食品。

    喝了腊八粥,我光荣地迈入本命年。来瑞二十多年,也是离开父母的二十多年。但这个本该睿智的年龄却越发让我困惑,时空将我的小家与老家做了一分为二的分割,却并没有进行数学意义上的严格均分,更多的时候,我在养育和陪伴小家的人类。老人家却在养育我,我看到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剥茧抽丝的过程,很清晰,跟母亲的白发一个颜色,戴着老花镜在夕阳下反光,针刺般穿进眼睛里,不敢叫疼,不忍妈妈听见。

    2021年底,我在医院做了一个很小的手术。我清闲地在病床上内卷了一周,然后又进入“俗务轮回”。但小恙来得不是时候,我原本跟父母说,元旦要回去的。老人家盼望着,说准备了两百多个自家的土鸡蛋,还有刚从湖里捞上来的草鱼。我爽约了,理由是:太忙,承诺:忙过这阵子就回家。

    “忙就不要回来啊,我和你爸身体好得很。”

    “陈关杰,别回来,我石头都踢得动。”老父亲抢过母亲的电话,中气很足。

    我不敢说:我也想家了,我想回去看看。

    我有每天给二老打电话的习惯,但最近总是容易忘事。连续两天没有打电话,老母亲主动打过来。

    “你们过年回来吗?村里人都回来了。”

    “妈妈,真的很忙,等我忙过这阵子。”

    这次不是忙,而是要去医院换药,手术的事情他们不知道。但我元旦未归,还是让老人失望了,他们不说,我也知道。怕打扰我,老人家第二日就将本该我顺带捎回来的食品拿到镇上寄过来。

    “你妈把鸭子全部寄给你了!”老父亲特地打电话嘱我留意收取邮件,无意中说漏了。他们舍不得吃,全部寄给我们了。

    这也怪我,为了体现孩子们对老人的尊重,我和孩子们在电话这头高八度地反响:“很好吃,太好吃了!”

    “我明天还寄给你。”老人家像是受到了褒奖,一下子把仅剩的一点存货也遣送浙江,享受孩子们发出“银铃般的笑声”。

    “儿子,赶紧回来,我炖汤给你吃,补补身子!”看来有人走漏风声了,家庭也要有保密协议。

    我说:“老妈,您寄过来好了。”

    “不行,快递放假了,你回来!”

    老母亲动真格的了。我知道,依照她老人家的性格,我不回,她就真来。不敢啊!赶紧回家。

    抢到了一张高铁票,一路通过多次扫码、测温、核酸检测,终于在细雨中回到老屋,厨房里传来了炖煮的熟香,我知道刚刚瘦了几斤的战果要被老人家没收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和美莘塍
   第00005版:聚焦点
   第00006版:在现场
   第00007版:云江潮
   第00008版:最新闻
回家的理由
掸新图谱
纸篷包引起的
过年遐想
过年变奏曲两题
过新年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7 回家的理由 2022-1-2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