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梦璐
走进当下的房屋建筑工地,会发现全新的建筑材料和施工方式已经替代旧有的混凝土现场浇筑方式,那些在现场搅拌而灰尘飘扬、污水横流的场景已逐步成为历史。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改善劳动者作业环境,散装水泥的推广使用不仅减少污染物排放,也保护和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
近年来,市发改局散装水泥管理科积极推广使用散装水泥、预拌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我市推广使用散装水泥180万吨,预拌混凝土565.08万立方米,预拌砂浆31.93万吨。
创新管理 促进信息化提升
以往,一些预拌混凝土企业“黄尘漫天、砂石满地、污水横流、噪音扰民”的生产景象给居民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也因此屡遭投诉。
“2017年起,我市开始启动全市预拌混凝土企业的清洁化生产改造。”市发改局散装水泥管理科负责人介绍,改造过程中,该科室多次牵头召开座谈会,摸底企业清洁化改造进度,了解企业改造难题,为企业清洁化改造提供技术指导。我市现有正常运行的预拌混凝土企业14家,清洁化生产改造已全部通过省级验收,其中,1家创成省级预拌混凝土绿色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清洁生产是指在混凝土生产、运输(含原材料)及使用的过程中,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的,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预拌混凝土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是污染物的产生量最小化的一种综合管理要求。
具体来说,就是让企业采用绿色环保的生产工艺,建设专门的搅拌车、泵车冲洗台,厂区绿化面积达到10%以上,厂房料仓配置收尘喷淋系统等采取改造措施,在混凝土生产、运输(含原材料)及使用的过程中,控制预拌混凝土生产全过程带来的污染。
针对已完成清洁化改造的预拌混凝土企业,如何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在参考吸取其他行业有效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市发改局散装水泥管理科给14家已完成清洁化改造的企业安装监控和视频设备等,实时监测企业生产现场、车辆进出、人员作业等情况,逐步建立企业清洁生产的日常督查机制,在保证企业安全有序生产的基础上,高质量可持续地推进企业清洁化生产日常督查工作。
据悉,今年我市还将持续推进预拌砂浆企业的清洁化生产改造工作,为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探索道路,对促进节能减排、减少粉尘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服务中心 守好专用车辆安全防线
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大量工程项目开工破土,散装水泥专用车辆的运输频率也日渐增高。但该类车辆重心高、自重大、盲区大,且经常行驶在城市人口密集地,特别是快速行驶时重心不稳,转弯易侧翻,极易引发重大交通事故。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如何减少事故?如何让驾驶员守法开车?如何杜绝种种乱象……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运输企业、市发改局散装水泥科、交警部门面前。
近年来,市发改局散装水泥科、交警、运管局等单位部门携手,将全市700多辆散装水泥专用车辆100%纳入“安全共治”系统,有效落实车辆行驶记录装置、右转弯盲区视频等安全设备的安装及使用管理工作,并结合全省专用车辆安全监管大数据,对我市行业企业专用车辆运行的情况进行月度通报,督促企业做好整改落实,并将专用车辆安全管理列入年度考核;组织车辆驾驶员开展安全技能培训工作,2021年全市参加安全技能培训的驾驶员新增385人次,有效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技能和安全防范意识。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工作,2020年8月,我市决定发挥市工程车自律协会的作用,推进全市散装水泥专用车自律管理,700余辆散装水泥专用车辆按自律协会规章要求统一装载、统一管理。
按照要求,在所有散装水泥专用车辆上加装了限速、限量装置和车身内外视频监控等安全设施,并将各企业驾驶员和车辆按分队、分组的原则实行统一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4月份开始,全市散装水泥专用车辆推广实施“右转弯停三秒”新举措,规定车辆在右转弯时停三秒再起步,停车后驾驶员须通过观看右反光镜、右视频,确认右下角安全无误后方可右打方向,以确保车辆的安全行驶。
展望2022
新的一年,我市将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多形式、多措施,有步骤、有计划,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切实加快推进散装水泥发展步伐。
全力做好预拌砂浆行业清洁生产改造验收,争取完成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及升级预拌干混砂浆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项目。
巩固清洁化生产成果,持续开展预拌混凝土行业清洁化生产“回头看”工作。
紧扣行业安全生产特点,强化专用车辆管理,围绕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特点,进一步强化专用车辆安全管理,从源头上做好防控监管,排查安全隐患。
推动散装行业物流平台建设,引导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瞄准机会、积极应对,提高车辆运输管理和资源调配能力。
全面实施行业企业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对新建项目完成视频系统安装和调试,尽快完成所有企业的视频监控覆盖。
实行预拌砂浆供应项目备案登记管理制度,落实预拌砂浆供应项目登记工作。
推进行业绿色发展和节能减碳,指导行业低碳、减排、集约化发展,进一步转型升级,引进碳排放监测体系,采取低碳减排的先进技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行业最终实现节能减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