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年间,时任上虞县丞的娄寅亮,回家乡瑞安探亲之际,饶有兴致地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仙岩。
仙岩被称作“天下第二十六福地”,相传黄帝轩辕曾修炼于此,那里的梅雨潭、三皇井、黄帝池,曾令无数游客为之神往。南朝永嘉太守、山水诗人谢灵运就写过一首《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的诗。
娄寅亮(约1092一1166),字陡明,瑞安籍。北宋政和二年(1112)进士,他的老家与仙岩邻近,却因多年忙于读书科考,一直未能成行,如今总算得偿所愿,乘舟来到这里。他先去了积翠峰下的“圣寿禅寺”,参观了这座始建于唐代,并由大宋真宗皇帝敇赐匾额的浙南名刹,然后在山僧的热情指引下,沿翠微岭盘旋而上,来到梅雨亭前。但见一飞瀑从峭壁悬崖上直泻而下,空中洒落无数水珠,恰似初夏梅雨,给人以丝丝凉意……
他知道这是梅雨瀑,它下面就是梅雨潭了,不由地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诗。如今,在清人曾唯编纂的《东瓯诗存》中,还能找到娄寅亮当年所写的《梅潭观瀑》,这也是诗人留给后世仅有的一首诗。诗云:
“居与仙岩邻,示悉仙岩路。片棹偶相及,山僧频礼数。指点寻馀迹,行行道其故。是为梅雨潭,排空成瀑布。常生六月寒,輶轩每相顾。嗟哉往来者,宁不添尸素。南北竞战争,上劳当宁怒。何不掬半泓,一洗腥膻污!”
从这首诗中不难看出,娄寅亮虽为县丞小官,却心存社稷,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其时,北宋王朝正处在内忧外患的多事之秋。徽宗皇帝不思进取,依然宠信奸侫,过着纸醉金迷、骄奢腐化的生活。眼看国势日下,朝廷里却奸臣当道,乌烟瘴气,也难怪娄寅亮会在诗中发出“一洗腥膻污”的呼号。
娄寅亮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到了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入侵,东京汴梁陷落,徽、钦两帝被俘,北宋政权随之覆灭。康王赵构是钦宗兄弟中惟一未当俘虏者。第二年,他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改号建炎。他就是南宋首个皇帝宋高宗。
宋高宗即位之初,对金兵怕得要命,一味乞和求偏安,结果被金兵一路追杀,人称“逃跑皇帝”。他先从扬州逃至杭州,又从杭州逃至越州(绍兴)、明州(宁波),最后不得不浮海南奔。这期间,他曾驻跸温州江心屿,在普寂寺住了16天。后又移驾温州城内,将州衙改为行宫,在此召见百官,温州成了他的避难之处和喘息之地。直到韩世忠、岳飞等爱国将领,在黄天荡等地大败金兵,南方局势恢复稳定后,他才乘海船从原路返回。
就在宋高宗途经越州之时,上虞县丞娄寅亮向他呈上了一道奏折。这道奏折非同小可,它所议的竟是皇家最为敏感、忌惮的立储之事。原来,宋高宗这个皇帝也真够倒霉的,身处乱世,祖孙三代包括他的王妃,统统被金兵掳走,连唯一的儿子也在后来的宫变中夭折了。皇室后继无嗣,成了最伤脑筋的问题。
朝廷上下对立储一事呼声很高,但究竟立谁,就连高宗本人心里也没个底。娄寅亮现在却明确主张:从太祖(赵匡胤)诸多儿孙中挑选一位有贤德者,赐予亲王待遇,等他儿子出生后,再将其过继作为皇嗣。他还说,当年太祖没有传位自己儿孙,而是传位弟弟太宗(赵匡义),如今陛下立太祖后裔为皇储,上合天意,下顺民心,又有何不可?
宋高宗阅过奏章,心中窃喜。其时,两帝后裔尽被金兵所掳,即使能勉强找出一个,恐怕也难以成器,还是娄寅亮的建议蹊径独辟、切实可行。于是,这个不起眼的县丞小官,也因了这道奏折,开始进入皇帝的视线。宋高宗在温州驻跸后,对温籍官员印象不错,如吴表臣、林季仲等人都得到了提拔。结果,娄寅亮也因忠直建言有功,被擢升为朝廷的监察御史。
娄寅亮入朝后,立即趁热打铁,再一次上疏催促皇上立储。宋高宗这一回终于拿定主意,采纳了娄的建议。宋室后来接替高宗皇位的孝宗赵昚,就是宋太祖第七代孙,先被高宗收为养子,后立为皇太子。孝宗是南宋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平反岳飞冤案,起用主战派人士,锐意北伐,励精图治,吏治清明,百姓安康,史称“乾淳之治”。这一切应源自娄寅亮当初的忠直建言,说他那两道上书立储的奏折,无形之中改变了南宋的国运也并不为过!
娄寅亮担任监察御史时,正是秦桧独揽大权之际,朝廷中主战派大臣如赵鼎、刘大中、吴表臣等,都相继受到他的排挤和打击。娄寅亮的果敢直言,也为奸相秦桧所忌,生怕他在皇上面前搬弄是非、给自己捅娄子,于是就千方百计在娄身上找茬,好借机把他赶出朝班。
秦桧手下的党羽,先是采取污名化的手法,对其进行攻讦,诬告娄寅亮父丧不举,故意隐瞒,乃不孝之人。后经大理寺查询,并无事实。于是,他们又控告娄为族父冒占官户,未等查实,便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罢官,这正应了那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古语。
相传,娄寅亮被遣还乡途中,遭遇江水暴涨,父子俩同殁于大水之中。孝宗皇帝继位后,乡贤陈傅良盛赞娄寅亮的“敢建大议”,并上书请求皇上,将其列为“褒崇之典”,“以广恩惠,以劝忠力”。此后,《宋史》也为之列传,载有娄寅亮的生平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