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敏洁 见习记者 任慧/文 记者 陈豫州/图
近期国内疫情多发频发,防控形势严峻复杂。那么,目前我市公共场所的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得如何?3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区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沿街店铺等场所进行暗访,发现这些场所的各项防控措施比较到位,到处都播着防疫广播,提醒市民进入时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扫“温州防疫码—场所码”(以下简称“场所码”),但某些公共场所的“场所码”存在未张贴或使用不佳的情况。
商超:
入场后个别顾客摘掉口罩
当天14时35分,记者来到吾悦广场2号门,只见门口设置了入口和出口。在入口处,两位志愿者引导顾客扫“场所码”、戴口罩,放置在门口的红外测温仪“悄无声息”地对顾客测量体温。进入商场后,记者看到绝大多数店员都戴着口罩,但是有个别店员未戴口罩。逛商场的顾客同样如此,有的顾客直接把口罩拉至下巴处。
记者了解到,吾悦广场入口共开放了1号、2号、3号门,且均配备了志愿者,并落实扫“场所码”、戴口罩、量体温措施。吾悦广场停车场的出入口正常开放。记者来到5号停车场入口,只见两位志愿者正在让车主扫“场所码”,并要求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人也扫。但是这个过程中,志愿者并未为他们测量体温以及提醒佩戴口罩。经记者提醒,志愿者对后续开来的车辆上的人员一一落实量体温、戴口罩、扫“场所码”措施。在吾悦广场小吃街,记者看到一家店铺前排起了长队,但并没有保持“一米线”距离,且其中有些市民未佩戴口罩。
随后记者来到了大润发、南大超市。在大润发门口同样设置了入口和出口,志愿者正在引导顾客扫“场所码”,但络绎不绝的顾客都堵在了门口。在扫“场所码”、戴口罩、红外量体温后,记者进入超市,只见超市工作人员及顾客基本都戴着口罩,只有个别工作人员、顾客不规范戴口罩(鼻孔露在外面)或没有戴口罩。在南大超市(市府店),只见两位工作人员对进来的顾客检查口罩、看码、量体温。但是记者发现,工作人员查看的并不是“场所码”而是“温州防疫码”,而且没有提醒顾客扫“场所码”。
农贸市场:
大多数顾客没有扫“场所码”
农贸市场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当天15时多,记者陆续走访了安阳菜市场、红光农贸市场。在安阳菜市场,记者看到菜市场门口显眼处放置着“场所码”,4位工作人员在门口检查“场所码”、戴口罩,进去一点便是红外测温仪。菜场里,记者看到摊主几乎都规范戴着口罩,仅有个别顾客没有戴口罩。“其实顾客比摊主更难管。”安阳菜市场管理负责人陈昌顺说,他们专门配备2人在菜市场内巡逻管理,看见有顾客摘下口罩都会上去提醒。
在门口,记者观察发现,有些顾客并没有扫“场所码”,而是直接亮“温州防疫码”便可直接进入菜市场。在随后走访的红光农贸市场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红光农贸市场入口,记者看到一些市民都提前打开了“温州防疫码”,让站在门口的工作人员检查。“市民都习惯了在进入菜市场前提前打开‘温州防疫码’,现在从‘亮码’变成‘扫码’,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们也会尽力推广。”红光农贸市场工作人员说。
沿街商铺:
有些店未张贴“场所码”
17时多,记者又走访了阳光小区、罗阳大道的沿街商铺。在阳光小区的沿街商铺,记者看到大多数门店上贴着的还是“温州防疫码”。“刚从社区领了‘场所码’,现在就贴上。”某餐饮店店主一边说着,一边把贴在门口的“温州防疫码”撕掉,贴上了“场所码”。在某便利店门口已经贴着“场所码”。店主说,是他自己申领后打印的,现在顾客进门前都要扫这个,并要求戴口罩。记者看到该店柜台上放着体温枪,店主说,人少时会量下,人多时就无暇顾及了。
紧接着,记者又走访了位于罗阳大道上的沿街商铺,发现大多数商铺已张贴上了“场所码”。在某烘焙店门口,记者发现门口消毒设施完善,摆放着体温计,在显眼位置张贴“场所码”,但进店顾客并未扫“场所码”,店员也没有要求查看“场所码”。“我们这边来的老客多,基本上口罩都有戴。”店员说,“以前会看‘温州防疫码’,‘场所码’是上周末贴的,大家都还不习惯。目前店里前台只有2人,很难实现进店顾客一一查看‘场所码’。”
记者走到某煎饼店门口,发现该店未张贴“场所码”,便进店向店主了解情况。店主说:“3月20日已收到‘场所码’,会贴起来的。如果有客人入店,也会让他们扫码的。”对于疫情期间,顾客到店聚餐就餐情况,店主说他们这里外卖多,客人都是拿了食物就走。
记者手记
在暗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市民在进入公共场所时,都非常配合执行“戴口罩、量体温、扫‘温州防疫码—场所码’”防疫措施,但是进入后,有个别市民会摘掉口罩或者把口罩拉至下巴处,这就很容易给病毒可乘之机。记者还发现,作为“温州防疫码”的迭代升级版,“温州防疫码—场所码”的使用率仍不高。不要说一些市民不知道要扫“场所码”,就连有些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都不清楚二者的区别。当然,从亮码到扫码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希望新习惯尽快养成。
当前国内疫情呈多地暴发态势,疫情形势极其严峻。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希望经营场所提高责任主体意识,市民积极履行疫情防控义务,合力筑牢“外防输入、内强管控”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