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从来不对教师进行评比,因为在他们看来,只要评比就要制定原则和标准,而定了标准以后一定就会败坏教师的心性。教师对于学生是一个全面的教育,绝对不是以一个单项的标准对学生负责。教师应该对一个活生生的人负责任,教师这个职业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谁是良好谁是优秀。”——这是北大教授郑也夫谈教育文中的一段话。
芬兰,是世界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样板国家,既不对学生开展评比,也不对教师进行评比。相比之下,我们似乎特别喜爱在这两个层面上评比,评比学生使学生内心受挫,其实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残。除了学生的评比五花八门之外,还有教师的评比层出不穷。随着形势的发展,教师评比的项目、内容和花样越来越丰富,由于评比的结果跟教师的地位、待遇和福利挂钩,等于不断将教师置于名利场中无情竞争。教师挖空心思为评比,还能潜心工作吗?
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评比由来已久。以前教师的评比除了团体组织,也就学校弄个先进教师,并且推荐到上级参加层层联评。如今仿佛是变着法子对教师进行评比,除了原先保留的评比,还有先进、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班主任,各科室各条线,教坛新苗、新秀、中坚、宿将,各个学科骨干,初级、中级、高级、正高职称,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特级教师、功勋教师、教育名家等等评比,从学校到学区、县市,直至本省、全国,一级又一级地往上推荐评选。
评比的主体除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相关的下属单位,还有各种各样的民间教育组织,而且最终都实现双赢结果,一方面每年涌现出多少优秀教师、名师乃至大师,教师队伍建设硕果累累;一方面教师个人获得了颇具含金量的荣誉称号及其光环,从此可以躺在荣誉上吃老本赚名利抖风光。难怪相关部门和教师都乐此不疲,不惜巧立名目、推陈出新,不惜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于是,人情面子、弄虚作假、拉关系走后门等纷纷粉墨登场。
曾经有位教育行政部门的处长无奈地说,所在的处室一般都不扰乱下级和学校,不喜欢搞检查和评比,谁知年度民主测评的时候处室得了个最低的分数,因为参加测评的下级和学校都认为其处室可有可无,反而给人留下了不作为的印象,相反那些经常搞热热闹闹评比的,往往得到了一致的“好评”。这或许正是有些部门大张旗鼓评比的动力点和出发点。至于参评的教师,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历经成功和失败,更是别有一番酸甜苦辣滋味在心头。
我们经常倡导,不要用有色眼光给学生分三六九等,却常常忘记给教师分等次的伤害,健康的教育不应该对教师开展泛滥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