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最新闻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亲历跟跑测试
为列车装备“做体检”,“烧脑”却快乐

    ■浙江日报记者 应忠彭 记者 夏盈瑜 陈瑞周 项颖

    早晨,温州轨道交通S1线第一班车快速穿城而过,车上的瑞立集团工程师季文杰,背着工具,紧盯着电脑屏幕上的实验数据。车上搭载了一套名叫无油风源系统的设备,由他所在的团队参与研发,正在进行随车试验。与此同时,20多公里外,工程师张仕锡也开始忙碌起来,他一路小跑来到会议室和伙伴们讨论前方传过来的检测数据。

    瑞安位于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南翼,2021年获批“科创中国”省级试点县创建。这里设置了一个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聚集了150名工程师,专门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季文杰和张仕锡正是这个工程师团队成员。经历了设计、研发、改进……最近,他们参与研发的无油风源系统,正处于批量生产前的测试阶段。日前,本报记者走进位于环大罗山科创走廊南翼的瑞立集团,跟随着工程师,全程探究车辆跟跑测试。

    探实验室:这已是94847次开机测试

    大家对汽车的刹车系统都很熟悉,但少有人了解,地铁、高铁等轨道交通车辆里,有一种叫作风源系统的装置,是专门为刹车提供动力的。

    传统的风源系统,能量消耗大、拆洗不便,不利于环保。经过6年的努力,瑞立集团的工程师们研发了无油风源系统,解决了这个问题,该设备也是浙江省首台(套)产品。

    “目前该产品已经通过装车、静态调试、动态调试三个阶段的测试,批量上市要等行业的评审会通过。”瑞立集团技术中心的工程师张仕锡带着记者来到了产品展厅,一台长约2米、宽0.8米、高0.6米的银色装置,四周布满管线,摆放在大厅中央的架子上——这就是无油风源系统。

    “几年前,我们就组建了研发创新团队,由集团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李传武带领,着手研发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产化轨道车辆用无油风源系统。”张仕锡介绍道,这种系统将控制设备及空压器、过滤器、空气处理等设备集成于一体,这种紧凑型系统便于后期维修保养。该系统同时采用风冷设计,以空气压缩实现装置驱动,实现无油润滑,减少环境污染。

    “走,我们现在去实验室。”穿过展厅外的房间,张仕锡顺手取下工作服披在身上,又递给记者每人一件。穿上防尘白大褂和鞋套,记者跟着进入实验室。只见,各种轨道交通的动力装置,来回伸缩、摆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的几十种汽车产品、轨道车辆产品,都要经历这样的反复开启测试,以便检测其使用寿命。

    一旁的大型架子上,无油风源系统正在持续做试验。这是模拟它工作的状态,主要为了测试它经过长时间的工作,会不会出现问题。“我们要查看螺丝钉会不会松动,管线有没有掉落等问题。”张仕锡说带着记者一起检查,一边介绍相关情况。

    “电控箱正常,线路正常……”张仕锡指着小屏幕上的数字,感慨地说,这已经是第94847次开机测试。此时,一旁的同事肖超炜,在登记表格上逐一记录各项指标。

    翻看着记录本,无油风源系统已经工作了1万多个小时,一份份记录表格堆积如山。“尽管这样的检查,很枯燥,但这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张仕锡说,实验室里的这些数据记录,都是下次改进的重要依据。

    跟车实测:紧盯电脑屏幕追着风景跑

    从实验室出来,记者又跟随另外一路工程师团队,进行跟车实测。“笔记本电脑、噪音测试仪……”工程师季文杰的工具包塞得满满,他驾驶一辆小车,带着记者来到了离公司20多公里外的温州轨道交通S1线铜铃站。

    “就是前面这辆,它搭载着我们的无油风源系统……”沿着季文杰指引的方向,只见车厢底部贴近轨道的地方,无油风源系统牢牢地扣在车上。

    正是这类自主创新产品的不断研发,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国产化进程、轨道交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动力。“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每天跟车随行,做好这套新系统的数据记录。”季文杰说,在试跑运营阶段,试验车辆会像正常的运营车辆一样行驶。

    窗外的城市风景快速掠过,S1线列车在铜铃至灵昆站往返行驶。季文杰卸下双肩包,从里面拿出《产品测试大纲》记录本,上面列满了噪音、振动、工作时间等记录。

    季文杰又取出笔记本电脑,摆在大腿上,连接网络,打开系统,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无油风源系统的工作状态,比如温度、气压、工作时间等信息。“你看,这个曲线代表温度,如果没有升高,就是正常的。”随着季文杰指的方向,记者也一起紧盯屏幕,关注着新系统的试验进展。此时,在公司总部的同事也实时参与信息的分享。如果有情况,可以协同处理。

    “一天盯着电脑屏幕,眼睛很容易干涩。”车辆在S1线上往返运行,记者和季文杰的工作就是“盯梢”。一直到21时30分,一天的测跑运行才结束。

    入库检验:夜幕中的“细节控”

    季文杰收拾好电脑和记者一起下车,步行达到桐岭车辆段,在夜色中,开始下一步的工作。

    桐岭车辆段是温州轨道交通S1线上的车辆检修站,车辆在结束运营后,均会回到该车辆段停靠,部分车辆会入库定期检修。

    记者跟着季文杰,通过疫情防控检查后,进入检修车间。此时,试验列车已经停稳。

    “来,戴上安全帽。”季文杰和他的同事,扣好安全帽,拿出探照灯,俯下身子,一一检查各个零部件,记者也跟着一起前行。他们首先查看各安装螺栓是否松动,再检查气路连接是否松动和漏气,以及电路连接的插头是否松动,最后检查产品整体是否有异常变形等情况。

    “由于是空气压缩,对材料密封性要求很严格。”季文杰瞪大眼睛,看着仪器上有没有气压变化,又用灯光反复照射着每个细节。“每处都要细致地检查,问题往往是从最微小的变化开始,大家对这套创新产品寄予了厚望,我们更要细致。”季文杰说,外观检查完毕,产品一切正常,他详细地将信息写在记录单上。

    此时,车辆段的检修工程师也已将其他部分检查完成,随后就可以进行通电测试了。设备通电后,会微微地上下颤动。季文杰拿出分贝仪、振动测量仪、秒表等检测工具,逐一将产品的性能进行检测。

    “新系统的各项指标正常。”大家击掌庆贺,此时已近深夜23时30分。

    季文杰又走到车辆段的会议室里,取出笔记本电脑,将当天远程服务器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记录好,并将当天的测试结果录入笔记本电脑里。最后,他又将试验的结果发回公司。

    众人拾柴,科创聚力。在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里,瑞安的科研大咖们,揭榜挂帅研发新产品、攻克产业发展难题,已是常态。

    “为了产品能尽早上市,跟跑测试,‘烧脑’却快乐。”季文杰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云江潮
   第00004版:最新闻
为列车装备“做体检”,“烧脑”却快乐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4 为列车装备“做体检”,“烧脑”却快乐 2022-4-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