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魏贤西
又是一年5月12日,我国防灾减灾日已走到第14个年头。这一天的到来,提醒我们需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应急医疗救护讲座、防灾减灾知识竞赛……连日来,一系列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在全市各地举办,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我市地处东南沿海,台风、洪涝、大潮等灾害较多,是防灾减灾的主阵地。近年来,市应急管理局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救大灾”的要求,以数字赋能助力科学防灾,在防灾减灾“战场”筑起了坚固防线。
未雨绸缪
打好防灾减灾“提前量”
5月10日上午,一场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在市毓蒙中学举行。
“别慌,不要推搡”“大家跟紧,到操场空旷地带集合”……当天9时45分,急促的警报声响彻校园,师生们按照紧急避险要求,快速用双手护住头、颈部进行安全自护,迅速就地寻找“黄金三角区”应急避险;紧接着,在老师的指挥下,全体学生快速有序撤离教室。仅用时2分45秒,全校708名师生全部安全撤离至学校操场空旷地带。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市应急管理局、市教育局、市红十字会、东山街道办事处联合举办,是今年我市防灾减灾宣传周系列活动进校园的一项内容。当天,除开展防震应急疏散演练外,还举行了山地救援绳结比赛、心肺复苏及自动除颤仪使用培训等项目。
连日来,我市防灾减灾科普宣教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在各乡镇(街道)的广场、公园、居民小区等场所,一场场“点对点”“面对面”的主题宣传活动有序开展,营造出全民参与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你们想得真周到,防疫期间这个印有‘减轻灾害风险 ,守护美好家园’的口罩真是实用,不仅可以起到防疫作用,还时刻提醒大家关注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向来往群众发放特色定制口罩,得到了大家的点赞。
市应急管理局减灾救灾科科长魏贤西介绍,今年,该局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主题,定制了3万个带有标语的口罩用于宣传分发,有效做到防灾减灾宣传与疫情防控两手抓。
早预警、早行动,在宣传发力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强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紧盯各类重点隐患区域,开展拉网式排查,严防各类灾害和次生灾害发生。
群策群力
汇聚上下联动“动力源”
宁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社区是基础、基层是关键。今年,我市以玉海街道忠义街社区及南滨街道沙园村为试点,启动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
5月10日上午,在忠义街社区防汛物资仓库内,社区党委书记何霞正忙着清点物资。“入汛后,我们的弦绷得更紧了,一天都不敢轻忽怠慢。”何霞说。
忠义街社区位于老城区中心位置,老旧房屋较多,是防灾减灾工作重要的风险点。为此,社区制定针对性方案稳步推进治理,通过综合改造、维修加固、落架大修等方式减少隐患存量。
“‘党建引领,全民共建’是我们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大特色。”何霞说,目前,社区成立了统一领导的防灾减灾协调小组,组建了一支200多人的党员志愿者队伍,社区工作人员、各网格负责人与党员志愿者群策群力,提升社区应急保障能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如遇台风、暴雨,我们都会及时上门转移危房人员,现在大家对此已习以为常,很多时候不用说,都会自行转移、避灾。”这些变化,让何霞倍感欣慰,“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平安了,大环境就好了。”
“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是我市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的总要求。今年以来,我市建立极端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机制,拟定《瑞安市极端灾害性天气防范应对工作规则》《瑞安市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制度》等机制文本,明确各级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组织开展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等高风险区受威胁人员排摸和赋码工作,截至5月11日,已完成5545名应转移人员录入。
基础建设方面,我市力量下沉、关口前移,修订市乡两级防汛防台抗旱应急预案和514个行政村应急手册,全面完善瑞安市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引入“双随机”抽查形式,完成347个避灾安置场所规范化建设提升,今年再计划增加20个,已基本实现各乡镇(街道)灾害易发村全覆盖。
数字赋能
助力预警研判“智慧化”
“今年,我们积极迭代升级‘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打通40余个部门信息壁垒,接入‘雪亮工程’资源,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指挥效率和响应速度。”魏贤西表示,随着“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的迭代升级,我市通过这一“智慧大脑”轻松实现灾情监测预警、防御重点监控、指令一键通知等功能集成,助力防灾减灾工作智慧化。
目前,瑞安市“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已整合全市44个部门、174项安全风险源数据,汇集142类67.99万条风险源数据、56类5710条减灾救灾资源数据、22类846条的应急辅助数据,涵盖了台风暴雨、山塘水库、洪涝灾害、地质灾害,以及危化企业、工矿商贸企业、道路交通、海洋渔业船舶等诸多领域,为实现智慧防灾提供海量数据信息。
在防汛抗台、森林防火等防灾减灾工作上,“智慧应急一张图”平台起到了提前预警、辅助救援等作用。
“以往防灾减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部门之间‘单打独斗’的情况,信息传输效率低、防汛决策滞后等问题突出。”魏贤西表示,现在有了“一张图”,数据都汇集到一个平台上,水利、气象等部门可根据重点防范领域感知监测和预警预报,为多部门跨部门协同处置提供数字化辅助决策支撑。
数字赋能防灾减灾工作,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联动,使之产生“化学反应”,达到“1+1>2”的有机融合,消除灾害风险的“隐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