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夏盈瑜/文 孙凛/图)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昨日,在首批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瑞安市陶山瓯窑青瓷博物馆内,非遗传承人娄林峰将一件件手工作品摆入柴窑并封窑。“上千件作品,无一相同,半数以上已被预定。”乡村博物馆产出的温润瓷器,不仅慰藉人们的心灵还深受市场欢迎。
在瑞安,一座座乡村博物馆正在崛起,融入乡村人民生活,成为展示乡村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既“富脑袋”又“富口袋”。
瓯窑青瓷博物馆,坐落在陶山镇丰南村静谧乡间。馆内,既有商周到南宋时期的瓯窑藏品,也有现代名家作品及丰富的瓷片标本。平日里,乡村博物馆为村民和游客提供免费参观等文化服务。游客若想亲手做成一件瓯窑作品,从原材料到完成,所有材料均取自于这座小小的乡村博物馆。“火就像水在里面会流动,要让每一件陶瓷,都能享受到这种温度。”现场,娄林峰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专注与认真感染着村民及游客。
乡村博物馆建成后,形成了文化圈,一些瓯窑匠人也入驻到村落,一些小工序陆续由村民来承接,投资商来了,小村庄的人气大不同。博物馆和各类非遗传承人长期合作,实现非遗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无缝链接,做大了文化品牌。2021年,这座乡村博物馆实现销售营业额300多万元。
乡村博物馆悄然改变着村里的文明风尚,村民们对村子历史的认同感、文化自豪感增强了。“说起瓯窑,我们全村都自豪。”丰南村村民郑忠锁说。
在马屿镇,农民合作社创办的采成蓝夹缬博物馆,也是产学研一体的乡村博物馆。博物馆的建成,不仅挽救了濒危的靛青染料炼制技艺,传承创新非遗“蓝夹缬”,目前还带动数百户农户增收,每月网络及手机订单可达10万元。最近,这家乡村博物馆还成功种植浙红花,生态红花饼染料、茶饮干红花瓣、红花籽油等产品已批量供应市场。
依托丰富的乡村资源与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平阳坑镇重新布局木活字展示馆,新增乡村博物馆研学馆,开展宗谱制作、书写反字、雕版刻字等研学课程,开发出便携、有趣的文创产品,让游客“浸润”学习木活字印刷,目前日均游客接待量达到了近千人次,极大带动了平阳坑镇文旅产业的人气。
据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林华弟介绍,我市共有乡村博物馆13家,包含革命纪念馆、名人馆、历史馆、收藏馆等多个类型,数量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瑞安市积极提出“十四五”期间创建3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让乡村博物馆成为乡村振兴的一笔宝贵财富。
新闻链接
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第一批认定名单公布
我市陶山瓯窑青瓷博物馆上榜
5月15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浙江省乡村博物馆第一批认定名单,瑞安市陶山瓯窑青瓷博物馆上榜,为我市唯一上榜的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是维系乡情乡愁记忆、传承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促进文旅深度融合的绝佳路径。2022年,省政府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项目。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博物馆的力量”为主题,旨在强调博物馆拥有影响人类世界的巨大潜力和强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