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芮萱 记者 黄君君)近日,市法院塘下法庭第五审判庭内,两名诉讼参与人拿到调解书后,主动跟法官合影,并一起比出“OK”的手势,表达对处理结果的满意和感谢。
原告陈某是聋哑人。2021年前后,工友施某向他借款25000元,但未按时还款,他便诉到塘下法庭。
在案件送达阶段,法庭送达人员多次联系被告施某,直到在当地共享法庭的帮助下才联系到他。原来,他也是聋哑人。
为方便沟通,送达人员添加了施某的微信,并耐心告知其相应的法律程序、需注意的诉讼节点,保障其诉讼权利。施某表示会积极配合法院工作。
案件进入审理阶段,最大的难题还是沟通障碍。双方当事人均没有请律师,子女又不在身边,法官前期多次通过发送短信、微信的方式联络,但是二人均年岁已高且不擅长使用电子产品,多次错过约好的调解日期。
5月7日开庭日,双方当事人来到现场。考虑到被告的情形,法官采取“书面”方式开庭。由于原告视力不佳,法官还贴心地准备了超粗记号笔,通过超大字体打印进行庭审询问,以明确案件事实与争议焦点。
庭审中法官清晰的逻辑与耐心的说理获得双方当事人频频点赞,这场“无声”的庭审历经两个小时,最终双方达成分期付款的调解协议。法官现场制作“超大字体”的调解笔录便于双方当事人核对并确认,随后制作民事调解书直接向双方完成送达。
“这是一个标的额不大、证据也很清晰的案件,但因双方都是聋哑人,更考验我们的司法服务水平。好在过程与结果均获得了双方当事人的满意。用心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大部分问题。”法官薛远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