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论文写在田野上 成果留在农民家
科技特派员托起乡村“共富梦”
王成豹观察水稻生长
王月英(左)在山间开展技术指导
郭秀珠观察甘蔗生长情况

    ■记者 陈丹丹 通讯员 叶恬汝

    建基地、引品种,常年奔走于田间地头;做示范、办培训,把先进农业科技和现代理念带给农民……近年来,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部署和要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激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活力。目前我市共有“省市县”三级特派员25人,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5人、温州市级科技特派员8人、瑞安市级科技特派员12人。

    “论文写在田野上,成果留在农民家”。近日,记者走访了驻扎我市的3位科技特派员,听听他们在希望田野上谱写的生动故事——

    王成豹

    一粒好种子,铺出共富路

    “我在校主攻水稻育种栽培,是带着我们团队最新的科研成果来曹村的。”2019年,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副研究员王成豹作为温州市第十批科技特派员派驻曹村镇,自此开启了与这片土地并肩同行的共富之路。

    曹村镇辖内的天井垟万亩农田是我市著名的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种植是当地的主导优势产业。在调研中,王成豹发现当地稻米品质不一,影响稻谷收购价和种植效益。

    “只有精心选择优良品种相对集中地种植,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取得最大效益。”王成豹说。对此,他启动“曹村田园综合体水稻新品种示范与推广”项目研究,经过试验筛选,引进了“泰两优1332”“泰两优217”等优良水稻品种,并配套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加以示范推广。

    占地400多亩的西玉家庭农场地处曹村镇许大线,每到丰收季,金灿灿的田野里稻谷飘香。王成豹介绍,这里是“泰两优1332”的示范种植基地,每个星期,他都会来这里转一转,观察水稻生长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加以指导。

    一粒好种子,铺出共富路。示范基地的“泰两优1332”平均亩产达552公斤,加上该品种被粮食部门列为“五优联动”优良品种,收购价较其他品种每50公斤又多了6.5元,综合亩增效益200多元。

    “有老王传经送宝,大家种田的劲头更足了。”当地稻农乐呵呵地说。近两年,曹村镇持续年推广种植泰两优品种6000多亩,可为稻农年增收入120多万元。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让稻农深切体会到科技兴农的强大力量。

    王月英

    林间掘“金”,撑起致富伞

    近两个月来,湖岭镇坳后及周边村庄的村民一大早就来到该村茶园采茶。谁曾想到,现在一片生机的茶园,曾因长期失管,大多茶树成了原生态的野生茶。

    2018年,长期在外经商的当地村民黄金龙和余辉珍夫妇回乡承包了该茶园,成立桂峰茶厂,可决心干一番大事业的他们很快发现了问题:高山劳动力缺乏,村民保护意识低,管理成本高,茶叶价值及品牌建设、效益亟待挖掘提高。省农科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月英是温州市派驻湖岭镇科技特派员,她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对其开展了针对性的科技帮扶服务。

    “为了生态茶园的保护开发与提质增效,3年来,我为桂峰茶厂成功申请了4个科技与开发项目,在实现老茶园的有效保护基础上开展了茶果套种和茶药套种,以此来打造瑞安高山生态茶园复合栽培的示范基地。”王月英说。

    2021年以来,茶园新种植了5公顷的茶树,并套种了青梅果和香榧果等果树。新茶树品种为黄观音、肉桂和梅占,适合制作乌龙茶。目前新茶树的成活率达98%以上,果树预计4年后会有收成;老茶园里则套种了白芨和黄精等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的中药材,目前已在实验阶段。

    除了带来种植经验外,王月英还提出要加强品牌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茶厂已完成“源聚缘”商标注册,并积极参与各种展会,产品还获得了2021年上海森博会金奖。

    王月英还是马蹄笋产业的“技术大拿”。作为省马蹄笋团队科技特派员的首席专家,她围绕马蹄笋提质增效目标,开展新型栽培模式和高效栽培技术研发示范,总结提炼出马蹄笋散生化覆土栽培“一亩山万元钱”模式,成为我市林业十大林技创新模式,在全省推广并应用。由她带领团队结对服务的原马屿斡村成为远近闻名的马蹄笋专业村,2021年,当地结对马蹄笋户均收入达3.5万元,最多的达10多万元。

    郭秀珠

    机械强农,赋能传统产业

    “郭老师,快来看看我家地里的甘蔗苗是不是‘生病’了?”“别担心,是由于长期种植造成了土壤养分失衡,我给您带了肥料,可以促进根部生长。”……

    近日,省农业科学院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郭秀珠按照惯例来到陶山镇指导甘蔗栽培技术,面对农户的疑问,她耐心解答,并给予帮助、指导。

    2015年,郭秀珠作为温州市科技特派员,派驻陶山镇。柑橘、葡萄、甘蔗……这些当地特色产业在她的科技“传帮带”下焕发新生机,一棵棵果树成了实实在在的“摇钱树”。

    “陶山甘蔗名气大,离不开当地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但生产管理技术仍处于传统水平,科技创新技术应用滞后,影响着甘蔗产量品质和生产效益。”郭秀珠说,作为科技特派员,开展陶山甘蔗良种筛选繁育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研发和示范已势在必行。她积极开展甘蔗优化施肥、病虫害防控、创新育苗,实现甘蔗种植提质增效。每个月,她都会下乡指导三四天,积极做好甘蔗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希望以己之力带动陶山甘蔗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在甘蔗园内,记者看到蔗田里铺着一层白色薄膜,郭秀珠介绍,这是适用于甘蔗的防草地膜。据悉,蔗田杂草丛生,不但与甘蔗争水、争肥,还会顶破地膜,影响地膜的保温、保水、保肥的效果,故杂草的防除非常重要,而这款防草地膜只除杂草不伤甘蔗,可有效提升甘蔗种植效率。与此同时,她还引入铺膜机、割草机等小型机械,示范推广甘蔗种植机械化,实现每亩地节约人力成本2000至3000元。

    “传统的种植费时费力,我们要用机械化技术改变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环境。”在郭秀珠看来,只有通过科技强农、机械强农,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发展,才能让农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瑞安企业家
   第00004版:百姓事
科技特派员托起乡村“共富梦”
塘下鲍田这场村社书记论坛干货多
塘下镇第十三次
妇女代表大会召开
瑞安选手严建富获封“温州棋王”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2 科技特派员托起乡村“共富梦” 2022-6-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