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文静
他曾是山坳里的数学代课老师,为了闯世界,只身来到意大利;经历几番沉浮,找到了事业新方向,服装厂、餐饮业让他收获事业成功果实;事业有成后,他不忘为华人服务,当选为当地移民议会议长;今年,他致力于海外仓开发,为侨二代、侨三代搭建更广阔的创业平台。他就是意大利佛利市移民议会议长黄其颖。
走出山坳的代课老师
1976年,黄其颖出生在高楼大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中兄弟两人,他是大哥。父母是乡镇医院的医务人员,他小时候经常因父母工作调动不断转学,直到初中才稳定下来。
1992年,黄其颖进入瑞安七中(原高楼区中)学习。在校期间,他一直是文艺积极分子,在学校晚会上经常能见到他的身影。高中毕业后,他在大京小学任代课老师,教过两年数学。
“一直窝在山坳坳里,我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黄其颖见曾在国内教书的长辈举家去了意大利,于是也萌生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出国前,黄其颖在亲戚家服装店做了一年学徒。量尺寸、画布、裁剪……他坚信慢工出细活,跟着师傅认真学习,期待出国后能大展拳脚。
2001年5月,黄其颖如愿来到意大利佛罗伦萨。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他一度怀疑自己选择出国的决定是否正确。
“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第一份工作还是托国内的家人联系这里的老乡帮忙找的。” 黄其颖说,在当地做工是计件算工资,根据样品加工,需要的是速度,国内量体裁衣的细致活在这里根本行不通。
黄其颖深知语言的重要性,但对于在华人工厂打工的他来说,根本没有学习语言的环境。他就将意大利语单词贴在床头,每晚哪怕再累,都要背上几个单词。日积月累,他也能说上几句蹩脚的意大利语了。
几经挫折终于成功
在这家工厂做了一年多后,黄其颖拿着报纸,挨个打寻工广告上的电话寻找新机会。“打工的这些年,睡过火车站,住过地下室,辗转几个工厂做工,尽管磕磕绊绊,但也算学会了全套的制衣工艺。”温州人不甘心做一辈子打工仔,他想独自创业的心蠢蠢欲动。
但这在之前,黄其颖还必须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考驾照。他靠自学的意大利语和画图的模式,顺利拿到了驾照。
2007年,积累了一定经验和资金后,黄其颖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的乡下开办了一家服装厂。这家服装厂的历程犹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一样曲折。开办第一年,遭遇金融风波,没多久又被客户卷走了3个月货款。此时,他已连工人工资和房租都无力支付,还背了一屁股债。
一次偶然的机遇,黄其颖发现宾馆床单加工的生意,虽然加工费便宜,但优势也很明显,月底结账,技术要求不高。于是,他的服装厂转型成了床单加工厂。
2012年,黄其颖转战意大利北部城市佛利,经营百货超市,开了3家连锁店。2015年,他看到了新日式餐馆的崛起,开始涉足日式连锁餐厅,经营至今。
今年,黄其颖与友人合作做起了海外仓,起名“牛轮”,意为“他们是以牛的精神替客户服务的搬运工”。
“我们利用人脉和语言的优势做海外仓,可以让出口企业将货物批量发送至国外仓库,实现本地销售、本地配送,海外客户收到货物后能轻松实现退换货,也改善了购物体验。”黄其颖说。
黄其颖表示,在国外很多侨二代、侨三代开始成为接班人,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懂得多国语言,也积累了部分资金,但转型遇到瓶颈。海外仓可以给他们提供创业平台,发展新的事业。
当选当地移民议会议长
据统计,2015年佛利人口中约有12%为世界各国移民,其中有1万多名华人。
当时,恰逢佛利市政府进行移民议会议员换届选举。黄其颖抱着为华人侨胞出点力的初衷参加了选举,并顺利当选为佛利市移民议会议长,也成为当地首位当选为移民议会议长的华人。
佛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沙发生产基地,周边有上百家华人沙发加工厂。由于用工荒,近些年,华人开始雇佣其他国家移民。但由于语言及文化差异,华人雇主经常和外国移民产生摩擦。一些老华人在传统行业经常误入政策法律盲区,因此造成极大损失。
“移民议会是当地移民和政府间沟通的桥梁,我们能出面帮忙协调解决问题。”除了为移民争取各种权益,黄其颖还为意大利的慈善机构做了不少公益。
2017年,黄其颖参与发起创立了佛利中意绿地协会,并于同年参与出资,创办了绿地中文学校,任校长至今。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黄其颖于当年4月参与发起名为“我们都是佛利人”的抗疫活动,动员当地华人华侨募捐,向当地红十字会和市政捐赠了1万多个口罩和抗疫物资。
人物名片
黄其颖,1976年出生,瑞安高楼人。 Forlì(佛利)市移民议会议长,中意绿地协会第一常务会长,中意绿地中文学校校长,意大利Toki餐饮公司董事长,牛轮GNURUN 全球海外仓项目创始人之一,意大利GNU102海外仓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