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文静
年轻时,学了多门手艺傍身,才发现这碗饭不好吃;已过不惑之年,勇敢闯荡异国打拼,独具慧眼靠产品品质赢得市场;不忘为侨服务,尽心尽力帮助撤侨,看到历经艰辛踏上回国航班的旅乌侨胞和留学生,他自豪“此生无悔入华夏”。他就是波兰华侨华人协会会长赵德金。
年过不惑赴波兰重新开始
1965年,赵德金出生在塘下镇石岗村一个农民家庭,家中姐弟四人,他排行老幺。高中毕业后,他开启了漫长的学艺之路,当时塘下和周边地区热门的手艺基本学了个遍,从原先的学徒、打工仔,逐渐积累本金开了家小工厂。2005年,他去考察义乌小商品市场,发现前景广阔,便与人合伙做起生意,没想到经营不善,早年积累的资金也所剩无几。
正当赵德金一筹莫展时,新的商机出现了。2009年春节,在和友人的闲聊中,赵德金获得了当时波兰华人慈善基金会会长缪向阳的联系方式。在电话中,他听到缪向阳熟悉的乡音和热情的邀请。“有老乡在,心也定多了。”挂上电话,他立即着手办理去波兰的签证。
半年后,赵德金登上了前往波兰的航班。虽已过不惑之年,但他依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一出机场随手拦下一辆出租车,给司机看了下纸上的地址便安心上车,直奔当地的中国商场。
“波兰语肯定听不懂,车费多少更不知道,下车给司机100美元,他找了一些波兰币给我,我就走了。”想起十多年前初到波兰的窘态,赵德金记忆犹新。
以稀缺和品质赢得市场
到波兰后的大半年,赵德金考察了当地的多个市场和夜市,走访了市场里的大部分商铺。他发现琳琅满目的商品里没有饰品和小电子产品的踪迹,这两种都是他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打拼那几年最熟悉的产品。他立即从义乌购进了一小货柜当时热门的饰品和小电子产品。
“手艺学了一大把,兜兜转转一大圈,哪怕出了国,还是得靠‘中国货’赚钱。” 到波兰第二年,赵德金花了4万欧元在当地中国商场购买了两间合计100多平方米的店铺,开始铺货卖货。
谁曾想,偌大店铺开业第一天的营业额只有100多元波兰币(当时相当于200多元人民币),且卖出去的清一色是充电器、耳机、鼠标、键盘等这样不起眼的“小玩意”,饰品却无人问津。
经历了前期惨淡的生意后,赵德金痛定思痛,从种类和品质上狠下工夫,一门心思做起了小电子产品生意。因产品稀缺、质量过硬、价格实惠、实用性强,博得客户的信任。很快,他的小店铺在当地市场打响了名气,慕名而来的批发客户络绎不绝。
通过长时间的累积,赵德金慢慢和波兰及周边国家客户建立了信任关系,生意走上了正轨。到了2019年,市场里同类型店铺开了十多家,但他的客户依旧稳定,还将店铺扩到4间。
“中国心”永不变
“以前只想着出国赚钱,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后来在身边朋友的感召下,我想着为华人华侨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谈及在波兰多年为侨服务的经历,赵德金十分谦虚。多年来,他心系家乡建设和教育事业,迄今已累计向家乡困难学生资助8.9万元。
2020年,疫情来袭,赵德金和6位在波兰的华侨华人共同向瑞安市侨联捐赠了1万余个口罩、500套防护服以及1箱医用护目镜,他还向塘下镇侨联捐款1万元。
2021年以来,赵德金担任波兰华侨华人协会会长。2022年,自俄乌冲突发生后,他尽心尽力做好旅乌侨胞及留学生入境波兰的接待工作。
3月1日,赵德金和同事驱车300多公里,来到波兰边境口岸接到了第一批从乌克兰入境波兰的中国留学生。他们抵达后,就被立刻送到华沙的宾馆。赵德金细心为他们准备好生活用品和食物。安顿好这群孩子,他几乎没有休息,又投入下一场安置准备工作。
这些同胞的安置费用由赵德金和全体会员自发筹集。他说:“自己的生活开支可以省一点,但在这件事上是不能省的。既然接到了,就要让他们像回家一样,只管安安心心逛一逛,累了困了安心睡就好。”
“无论在哪里,祖国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3月8日,中国派出前往波兰的包机接在乌的中国留学生回国,临走前,这群留学生由衷说出了对波兰华侨各界和对祖国的感谢。赵德金在微信朋友圈记录下了这感人的瞬间。他说,每当中国人在海外遇到危险的时候,祖国就是强大的后盾,中国护照就是“硬通货”。
人物名片
赵德金,1965年出生,塘下人。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常务理事驻波兰主任,波兰华侨华人协会会长,瑞安市侨商会常务副会长,塘下镇侨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