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瑞深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彭文席:永远的“小马过河”
通讯员 李浙平/画
彭文席旧照(左一)

    通过瑞安北京的大接力,《小马过河》66年前的原刊稿《小马过溪》找到了,这是瑞安的大喜事。

 《小马过河》荣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先后被翻译成14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1957年至今一直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是全国学生的必学课文。《小马过河》的文化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亿万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它已经承载了国人六十多年的童年记忆,还将影响以后的子子孙孙。毫无疑问,《小马过河》是瑞安所有传世的文化作品中“粉丝”最多、影响最广的。

 当前,瑞安正在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小马过河”文化IP,正作为其金名片打造。

 记者走进彭文席的家乡、任职的学校,采访亲人、故友等,向您还原儿童友好的源头故事——小马过河。在这座历史上就温暖、包容、更具韧性的城市,对儿童友好、关爱,曾激荡在瑞安人的灵魂里,记录在一位乡村教师的骨血里。

    “再干一年吧!爸爸这一生跟儿童有缘啊!”7月19日傍晚,云周街道十八江村彩霞满天。彭文席大儿子彭茂桐,站在离老家百米远的“小马过河墙”旁,回想起父亲的一生。和父亲讲话的那年暑假,天气也和今天一样晴热,彩霞映照在老家的荷花池里。那时间,老房子外墙和二楼父亲书房的窗玻璃上一样浮光耀金,令人遐想。

    今年72岁的彭茂桐仍住在十八江村,住在父亲生前的老家对门。当年他因疼爱父亲,想让父亲安享晚年清福的一番话,没能挡住父亲从乡村到城里上班10多公里的路。

    1986年退休后,彭文席在江南与江北之间往返,风雨无阻地坐车渡船,以简单又繁复的“上班两小时下班两小时之路”,14年间坚守在儿童文学刊物《小花朵》主编的阵地上。

    问为什么?彭文席总以“喜欢和孩子在一起”为理由回答。这个理由如此坚持又肯定,以至在儿子彭茂桐与女儿彭海平的记忆里,全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 像小马一样坚强且要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上。

    《小马过河》源于

    “希望孩子们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时间回溯到1955年春夏之交,在温瑞塘河边的莘塍中心小学操场上,几棵香樟树花初开,校园里满园芬芳。这几晚,30岁的住校代课老师彭文席时常经过香樟树旁,他年轻能干,思想活跃,正想着这学期里遇到的事。“老师,这个问题怎么办?”“老师,这样结果好不好?”……孩子们似乎对“答案与结果”过于重视,而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则差了。

    “彭文席大我两岁。当年,我们一起教书一起住校。课余,我们常聊些想法,交换所得。现在想来,他是非常爱护孩子们的,他的想法也先进。彭文席说,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孩子们没有独立思考就直接问老师要结果,这样即便是得到正确答案,又有什么用处呢!”曾经的同事彭志群今年95岁,近日记者穿街过巷来到他位于外滩的寓所,坐在约10平方米的客厅里讲起往事,唏嘘不已。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彭文席受严文井、金近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萌发创作寓言的想法。

    “在一个晚上,父亲的脑海里突然跳出小马这个主题。他希望孩子们能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当晚就创作出《小马过溪》这篇寓言。”彭文席女儿彭海平告诉记者,父女谈心时也会聊起往事。

    彭海平的回忆与彭志群的讲述大约相同。据回忆,当年莘塍中心小学的教工宿舍算是“蜗居”,一床一桌而已,彭文席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宿舍里写出了这篇寓言。接着将最初版的《小马过溪》稿件寄到上海《新少年报》,不到一个月,稿子见报。“当时的稿费是13元5角,几位同事开玩笑说要他请客,他果然很大气,请老师们一起去莘塍桥头面店里吃炒面。”彭志群回忆说。

    1956年,《新少年报》在报纸上开展读《小马过溪》读后感的全国小学生征文比赛,把《小马过溪》的影响力扩大了。1957年,北京市将题目改成了《小马过河》选入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继而各地的教材也陆续选用。

    回复海量读者来信

    总以更加勤奋把“丢失的20多年”补回来

    1956年,《小马过溪》在《新少年报》上发表不久,彭文席即因“成分不好”稀里糊涂地被解雇了工作,被迫回乡务农。“与父亲同龄的母亲也因两个舅舅在台湾谋生而离开教师队伍,父母双双下岗。”彭茂桐说。

    彭文席回乡务农时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土地上付出多收获少。“因我家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大队食堂分给我家只够我们装个半肚子饱。父母在饭前总是先用开水咽下些米皮糠(碾米时稻谷里面的一层糠皮)填填肚子,这样就能显饱些,接下再吃几口饭,节省下一部分饭让我们孩子吃,让大家尽量少饿肚子。”彭茂桐说。

    据儿女们回忆,当年除短衣缺食外,彭文席在近中年时,才开始学习干各种农活。插秧割稻时,常累得他直不起腰。彭海平说,“走田塍小路,父亲经常滑倒,摔倒在田间,弄得像个‘大泥人’一样回家。握锄头的手也常起泡,在洗手擦脸时就龇牙咧嘴地喊痛”。

    1980年,彭文席从北京领奖回乡后,名声大振。一时间,天天都有大量《小马过河》的读者来信,请教各种问题。有一天,彭海平问坐在书桌前回信的父亲“这么多来信怎么办哪?”父亲说:“因为历史原因,我有20多年时间没与小读者在一起了。现在要以加倍的努力与勤奋把丢失的20多年补回来。如果不回信,不仅不礼貌,更对不住热情的小读者。”

    不能轻看自己

    鼓励我们积极主动进步“不要妄自菲薄啊!”

    林垟学校历史悠久,初创办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彭文席任教的校舍现在已一分为二,部分成为幼儿园及企业厂房,新校舍则迁至数百米之外的地方。现任校总务主任倪海余曾是彭文席的学生,在这所学校里,有他满满的青春记忆。

    “1980年,彭老师执教我们初一班语文。1982年,教初三语文。有两三年时间,我们与彭老师在一起,特别熟悉。”1981年,金瑜雪在林垟中学读初二,彭文席是她的语文老师。“彭老师在林垟中学代课时教好几门功课,但主要教英语和语文。他还担任我们初一初二班的班主任,与我们相处的时间很多。”

    学生们回忆,彭老师的每一节课,都让人受益匪浅。他把一个个汉字演绎成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故事。与孩子们在一起,他幽默又不失严谨,寓教于乐,是讲课的最大特色。从他的口中,那些生涩难懂的词句,变成了一个个生动又活泼的故事。

    金瑜雪是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图书馆馆长,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彭老师善于鼓劲孩子,希望大家都积极主动进步,“不要妄自菲薄啊”是他的口头禅。

    “在课堂上,或者和我们同学平常的交流,彭老师会用‘不要妄自菲薄’来鼓励。我们在乡下的孩子都不太自信,平常胆子小,很腼腆。彭老师会鼓励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啊!”金瑜雪说。

    当时,彭文席老师与学校里的杨小兰老师一起,还将《小马过河》改编成英语剧本,参加仙降区中小学文艺汇演,金瑜雪是小演员之一,她饰演主角“小马”。金瑜雪介绍,以前条件简陋,没有道具和相关的演出服装,她就穿着一件白色的运动服出演,剧中的“老马”穿着黄色的运动服,还有两位男同学分别演“老牛”和“松鼠”。

    “演老牛的同学把手放在头顶当牛角,然后哞哞地叫。那只松鼠呢?他会把头缩一下,脚缩一下,代表蹦一下跳一下的意思。”金瑜雪说,由于物质匮乏,彭老师教大家丰富英语剧的内涵。

    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彭文席利用课余和周末时间,指导孩子反复练习,直到能脱稿顺利说出英文,“彭老师总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让大家懂得文字是有温度的”。

    独立思考

    重实践重体验“引发孩子们的写作热情”

    原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陈光顺已退休,他曾是彭文席的同事,还是云周“共地方人”。他们在林垟中学教书时,常常一起从码道坐河轮到林垟,有“乘共只船”“住一堂儿”的友谊,放学后在10来平方米的教师宿舍“清谈”拉家常过日子,如此一来二去,有了忘年交的意味。

    1979年,国家八部委联合举办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小马过河》获得一等奖。1980年5月份,接到领奖通知的彭文席十分踌躇,一方面他十分向往首都北京,另一方面身为代课教师,仅几十元的工资让他感到上京之路的经济局促。

    “其他获奖者在京期间都交了伙食费,但他没钱交,成了惟一一个‘吃白食’的人。那时他确实是相当贫困的。”陈光顺说,倒是组委会给他解决了来回的差旅费。

    “彭老师为人低调诚恳,待人接物没有架子。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其性子也是温和的,一派儒家风骨的。”陈光顺这样评价彭文席。

    评价彭老师有儒雅学者气的还有黄大伟。1980年中期,黄大伟在莘塍镇小任副校长,与几位教师一起组织“聚星写作兴趣小组”,举办过几次征文比赛,发现有好的文章便向彭文席主编的杂志《小花朵》推荐。

    近日,记者来到黄大伟的寓所。黄大伟与老伴住在市四中旁的寓所里,这里离当年的学校很近,念旧时,老两口就散步过去。

    “一方面我与彭文席老师都喜欢孩子,爱好写作,兴趣相近。加上经常撰稿及投稿,要将纸质的稿件组稿后,送到城关老市府《小花朵》编辑部。一来二去,便与彭老师的交往多起来了。”

    黄大伟说自己历来喜欢孩子,他们天真无邪,纯洁可爱。“当然也有和我一样也喜欢孩子的朋友,彭文席老师便是我这样的朋友。”

    1988年上学期,黄大伟邀请市文联叶尚义和彭文席来莘塍作儿童文学创作讲座。原计划是聚星写作兴趣小组的会员参加,三四十人,在一个小教室里就可以完成的。可彭文席老师要来开讲座的消息不胫而走,到讲座这天竟然聚集了二三百人,会场也临时改到大型会议厅。

    因为黄大伟是该讲座的牵头人,他一度担心会场秩序。但彭老师开讲以后,话风流畅,温和文雅,其儒雅的学者气质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现场安静又活跃。

    讲座结束时,孩子们纷纷向彭老师提出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当时,彭文席在讲座上一一作了解答。

    “寓言中小马妈妈鼓励小马遇事独立思考,重实践,重体验,引发了孩子们的学习乐趣,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可真高啊!”黄大伟说。

    [彭文席简介]

    瑞安市云周街道十八江村人。1925年5月5日出生,瑞安中学高中部毕业后担任教师。1953年任浙江省作家协会理事,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其主要作品有寓言《小马过河》《元》《罂粟花》《母鸭生蛋》《猩猩看“孙子”》等,在国家八部委联合举办的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小马过河》荣膺一等奖。作品《牛虻和牛虱》获全国寓言学会金光寓言奖。退休后,他担任了瑞安市文联《小花朵》杂志的主编,为培养小学生的写作倾尽心力。2009年5月27日,彭文席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84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瑞深读
   第00003版:瑞深读
   第00004版:瑞城生活
彭文席:永远的“小马过河”
瑞安日报 瑞深读 00003 彭文席:永远的“小马过河” 2022-7-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