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夏盈瑜/文 孙凛/图)昨日,一封来自北京的快件,抵达云周街道十八江村寓言作家彭文席旧居。彭文席长子彭茂桐小心翼翼地打开:活泼简约的文字,驮着麦子的小马……《新少年报》1956年2月13日第6版复印件上,明确无误地刊登着《小马过溪》一文!这就是从1957年至今,一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名篇《小马过河》的首发原件!
历时66年,珍贵的“小马”,回家了!
1956年2月13日,这才是彭文席发表此文的确切时间。现行的《儿童文学辞典》《世界儿童文学事典》等辞书均标注《小马过河》刊发于“1955年《新少年报》”。网上文章众说纷纭,有的称《新少年报》刊发时就将《小马过溪》改为《小马过河》,有的又说是后来入选教材时改的。
彭文席是瑞安的一位乡村教师,出生于1925年,为人善良、朴实,深爱学生和儿童文学。他边教学边创作,经常向报刊杂志投稿,作品语言优美、故事生动。1955年前后,正是中国童话创作发展的黄金时期。受严文井等儿童文学作家的影响,时任小学教师的他,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碰到问题劈头就问“怎么办”。于是,他萌发了创作寓言的想法,写成《小马过溪》,投稿到《新少年报》,稿件刊发在1956年2月13日第6版。
《小马过溪》在后来转载的过程中,被改为《小马过河》。1957年至今,《小马过河》一直入选小学语文教材,还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并被评为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一等奖。
找到《小马过溪》首发原件,得益于瑞安、北京3家媒体开展的大查询。为确保史实正确,7月下旬,本报和雷锋杂志社、《中国儿童报》编辑部合力,用心查找翻看,最终在《新少年报》1956年2月13日第6版发现了《小马过溪》,作者署名彭文席。据悉,《新少年报》1946年创刊,1986年更名为《中国儿童报》。
当天,旧居外,菜蔬碧绿,彩霞满天。“阿爸是多么惦记这匹‘小马’呀!”抚摸着报纸复印件,彭茂桐热泪盈眶。“《小马过溪》原件保存得很好,寄去的复印件和原件尺寸一模一样,并加盖公章。”《中国儿童报》副主编韩方斌说,以前《新少年报》和彭文席老师结缘,今后《中国儿童报》将和瑞安的寓言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再续情谊。
“合力寻找作品首发原件,表明《小马过河》深入人心。”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孙建江说,这一寻找与发现,不仅关乎瑞安,关乎温州,关乎浙江,也关乎整个儿童文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