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瑞蓉)日前,根据高则诚原著改编的越剧《琵琶记》在我市试演,让我市“南戏故里”的文化金名片更加闪亮。7月26日,在马屿镇高岙村文化礼堂,高越戏曲艺术团正式成立,为弘扬我市戏曲文化再添生力军,也为马屿群众的“文化大餐”添了一道“新菜”。
据了解,高越戏曲艺术团前身为高岙越剧团,始建于1980年,初始团员约40人,陈振声任团长。那时,农村文化生活比较单一,文艺娱乐活动贫乏,群众观看越剧演出的需求迫切,高岙越剧团全年演出曾高达500余场。1988年,由于青年演员婚嫁、出国经商等原因,剧团宣布解散,演职员各奔前程。
2004年,老团长陈振声牵头召集了原班演职员,再续梨园梦。此后,在每年春节和清明前后,演职员纷纷从全国各地和国外赶来,在高岙村欢聚一堂,惠民演出两三天,受到广大群众的赞扬。
在今年2月的一次聚会中,大家商议成立一个有“身份证”的正式戏曲艺术团。在马屿镇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个月筹备,高岙越剧团更名为高越戏曲艺术团,获得民政部门批复。
团员重聚,性质有了很大变化。新当选的团长陈小珊介绍,以前,演职员是为了谋生选择了越剧表演,岁月变迁,对越剧的热爱让他们得以重聚。“我们想把越剧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魅力。”她说。
“高越戏曲艺术团的成立,象征着马屿越剧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也为镇文联增添了新力量。”马屿镇宣传委员魏茴表示,当前,马屿镇正着力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把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高越戏曲艺术团的加入,丰富了“圈子”里的文化生活,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多种文化服务。
据了解,高岙村文化礼堂里有一个以高岙越剧团为灵感建设的越剧馆,是温州第一家农村专业越剧特色馆。高岙村文化礼堂以越剧为文化切口,为村民们带来了一场场文化盛宴。随着高越戏曲艺术团的成立,“越韵”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