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欧苗苗
吃不惯西餐爱中餐,喜欢看国内的电视节目,在家说瑞安话……虽说已在国外30多年,可孔海峰身上的习惯并未改变,仍保持着“中国元素”和“瑞安基因”。
“不管住在哪里,根都在中国。”近日,孔海峰向记者讲述了他这些年闯荡海外的故事,倾诉那份与家乡割舍不断的情怀。
白手起家,挣得前程似锦
1991年,21岁的孔海峰告别刚订婚不久的未婚妻,和妹妹漂洋过海,来到荷兰。他的母亲已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开了一家餐馆。到了荷兰之后,他先在餐馆里“跟班”,大堂、吧台、厨房……什么地方缺人手,他就去哪里。
3年后,未婚妻来到荷兰与孔海峰团聚,夫妻俩除了学习荷兰语,就是在打工攒钱,几乎每天要从早10时忙到晚24时。靠着省吃俭用、辛苦积累,加上向亲朋好友借来的钱,夫妻俩很快开了一家中式餐馆。
“本以为比较容易,实际上很难。周边有不少中式餐馆,竞争激烈。我们一边学一边做,经常吃亏,在不断碰壁中逐渐成长。”孔海峰说。为了跨过语言障碍,除了定期去上课,妻子特地在餐馆里放了一本词典,只要有空就翻阅。孔海峰既当老板,又当大厨,有时候还当服务员,身兼数职。让人欣慰的是,餐馆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客人络绎不绝,员工也从刚开始的一两人增加到十来人。
1998年,孔海峰又在荷兰南部开了一家中餐馆,手头有了积蓄后,夫妻俩开起了第三家餐馆。2003年,孔海峰夫妇和亲戚开了一家在当时属于比较新式的大型自助餐馆,生意非常红火。孔海峰在餐饮业道路上也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服务侨团,提升侨胞凝聚力
在国外生活多年,事业有成,但孔海峰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几个孩子出生在荷兰,他特别重视对孩子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每个周六会带着孩子上中文学校,让孩子重拾乡音,了解故乡。碰到节假日,只要时间宽裕,他也会带孩子回瑞安走走,或者去国内旅游,通过走访、游玩,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山山水水。
201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6周年,孔海峰被推荐担任当地庆祝大会活动主席,夫妻俩自掏腰包,举办庆祝活动。孔海峰的妻子在国内时曾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凭借人脉优势,邀请到国内多位国家一级演员,为活动锦上添花。
2017年8月,孔海峰担任荷兰华人总会新一届会长,他给自己定了目标:促进中荷文化、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加强和谐侨团建设;不断推进华人融入主流社会和参政议政;加强与政府对话,保护会员权益……
荷兰华人总会是荷兰有影响力的重要社团,在侨界发挥重要作用。“同胞只要遇到问题,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第一时间找到我们。必要时,再由我们向中国驻荷兰使领馆反映。”孔海峰说,“比如一些同胞文化程度不高,去使领馆办事时,有些事情说不清楚。我们对整个流程比较熟悉,可以向他们仔细解释。这些事情很多,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算是给他们行方便了。”
2020年,浙江省第十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召开,孔海峰获聘浙江省侨联海外委员(顾问)。“我感到无比光荣与自豪,这是咱们‘娘家’对我的信任与关照,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尽己所能,为侨胞为家乡献上微薄之力。”他说。
共抗疫情,奉献爱心显担当
2020年2月3日,位于荷兰祖特梅尔(Zoetermeer)的佳成国际物流荷兰分公司仓库里格外忙碌,20多位侨领——各大华人社团的会长、副会长或名誉会长,此刻当起了搬运工人,卸货、贴签、搬运。孔海峰开着货车,将物资拉到仓库,然后和众人一起卸下,重新包装,一箱箱满载荷兰侨胞深情厚谊的抗疫物资再次装车,运往机场,再通过飞机运达国内,以实际行动支持抗疫。
“当时国内的疫情牵动着荷兰侨胞的心,特别是抗疫物资紧缺,让我们倍感揪心。”孔海峰说,这次活动再次显示了荷兰侨胞团结一致,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
随着疫情形势严峻,抗疫物资采购越来越困难,价格也被某些中间商抬得很高。大家就通过微信群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有的通过朋友寻找物资供应商,想尽办法寻找物资帮助家乡。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许多华人社团的活动都已暂停或受到影响,尽管如此,孔海峰带着荷兰华人总会在遵守荷兰政府防疫规定的前提下,以线下或线上的形式,积极牵头组织有关活动,丰富会务,奉献爱心。2020年端午、中秋,孔海峰一行人参加了浙江省侨务部门和荷兰中饮公会联合主办的万水千山“粽”是情和中秋慰侨送月饼活动;2021年8月16日,他们又前往荷兰乌特勒支慰问华人长者,送上了精心准备的月饼等礼物,带给他们温暖。
人物名片
孔海峰,1970年出生于瑞安城关,浙江省侨联海外委员,荷兰华人总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