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时刻】
2017年11月26日,市人民医院和塘下人民医院以及塘下片区4家卫生院,市中医院和高楼镇卫生院两个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完成签约挂牌。这意味着我市医疗正式拉开由“患者跑”变“专家跑”的序幕,构建起分级诊疗模式,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无缝对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
【幸福故事】
近日,飞云街道繁荣村村民王老伯同往常一样,来到市二医做血透。今年54岁的王老伯早前一直在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一周需要进行三次透析。为了配合治疗时段,每次他都要一大早从飞云赶到市区。
2020年6月,我市持续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集团大力开展以血液透析中心为重点的联合病房建设。当年9月,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血透病房正式启用,得知消息后的王老伯有就近治疗的想法,观望两个月后,他于11月17日转到市二医,一直到现在。
“血液透析是一种肾脏代替治疗方式,治疗时长一次约4小时,是一个长期且不能够中断的治疗过程。因此就近、方便、及时的透析治疗,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市二医护士长林捷说,刚开诊的时候,大家都挺担心,怕处理不了血透重病。她回忆,开诊不久后的一个周末,王老伯出现动静脉内瘘堵塞,于是马上被送到市人民医院进行手术,次日便回家了。“血透联合病房的开设,不仅方便了患者还不耽误病情。刚开诊的时候,市人民医院医生、护士每天下沉市二医坐诊帮扶,帮我们熟悉病患情况,持续了三个月。”林捷说。
据悉,原先仅有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塘下人民医院等3家医院配置血透机。依托医共体建设,市人民医院牵头开展以血透中心为重点的联合病房建设,在马屿的市三医、飞云的市二医建设血透病房,将优势医疗资源下沉到分院,让群众在当地就能享受高质量的透析治疗。
家住莘塍的市民薛女士也在享受着“医共体”双向转诊带来的便利。不久前,她咳嗽伴发热,经发热门诊转至瑞安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诊断为肺脓肿。一周治疗后,症状改善,考虑到患者肺脓肿抗感染时间较长,需要继续长时间住院,于是薛女士由市人民医院转到莘塍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3周治疗后出院。“我的几个孩子都在莘塍工作,我也没什么大问题了,在‘家门口’医院接受治疗方便大家照顾。”薛女士说。
2018年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携27家基层医疗机构成立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医疗服务集团,通过不断完善转诊机制、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同质化医疗质量等举措,初步建立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格局。
“我市是全省首批启动‘医共体’建设的县(市、区),也是当时温州唯一的试点县(市、区)。”市卫健局副局长谢象岙说,“医共体”的建设进一步推进了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提升了基层服务能力,调动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工作积极性,为群众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问题。
这十年,我市着力强化卫生健康体系建设、制度供给、服务优化和能力提升,补齐发展短板,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如打造了一批深化综合医改的示范样本,打赢了一批事关公共卫生安全的大仗硬仗,干成了一批展示我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的引领性项目,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幸福数据】
2012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733家,核定床位2920张,实际开放床位3439张
2021年,全市有医疗卫生机构984家,核定床位3920张,实际开放床位5007张
2012年,全市有执业(助理)医师3061人,注册护士(师)2342人
2021年,全市有执业(助理)医师4865人,注册护士(师)4209人
2012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亿元
2021年,全市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4亿元
【幸福大事记】
●2015年7月, 市卫生局、市人口计生局合并成立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挂牌。
●2016年10月,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获评“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是唯一一家通过评审的县级体检机构。
●2017年7月,我市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2017年9月,我市成为全省11个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市、区)之一。
●2018年8月,《瑞安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出炉,每个乡镇需建设1所标准化卫生院。
●2019年1月,瑞安市卫生健康局正式挂牌。
●2019年4月,我市作为全省县级政府代表,在国家卫健委深化医改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瑞安综合医改典型经验做法。
●2021年6月,市人民医院通过三甲评审,成功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浙江省首轮晋级三甲医院的三家县(市、区)级综合医院之一。
●2022年4月、8月,市三医、市中医院核酸检测基地依次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31万管,居温州各县(市、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