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长凯
近年来,瑞安全域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提升文明实践动员、整合、引导、服务、创新、保障能力,建设城乡精神文化空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先行区。今年以来,林川镇林源村积极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创新工作载体,筹建励志馆,引导村民、村干部、年轻学子积极励志,努力实现村民共同富裕。
村干部励志 打造共富“世外桃源”
林源村位于大山深处,全村452户共1719人,其中外出经商780余人。“我们村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村庄面貌古朴,民风淳朴,我们村干部励志努力把村庄建设成共富的‘世外桃源’、村民生活的乐土。”林源村党支部书记林炳芬说,新一届村“两委”把改善、提升村庄人居环境作为前期工作的重点,全力为村民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环境攻坚是第一步棋。村“两委”干部带领党员志愿者、热心村民对村口、沿路、沿溪等重点地带开展为期3个月的环境整治攻坚行动。村委会副主任林建林几乎每天扑在攻坚行动上,清理腐烂的垃圾堆,疏通臭气熏天的水沟。期间,他得了湿疹,却没有一声抱怨,依然和广大志愿者、热心村民一起参与攻坚行动。整个攻坚行动累计拆除了沿路、沿溪畜禽棚架和违章建筑78处,整治乱点325处。如今,道路变整洁了,溪流更加清澈,村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
“一把扫帚”扫出了村“两委”的战斗力、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村民的向心力,给村“两委”积攒了良好的群众口碑,也为后来林源村引进发展项目、赢得村民支持打下了基础。“打好了环境基础,我们同新乡贤、村中能人、村民代表协商,结合村庄地理环境和生态优势,确立以民宿发展为核心的‘旅游强村’发展思路,带领村民奔向共同富裕。”林炳芬说,2021年6月,他们把32间闲置的村民民房流转至村集体,引进民间资本进行民宿开发。
目前,“枫彩一号”民宿已经投入运营;二期民宿接待中心和枫彩搭食堂进入了试营业阶段。由此,林源村成功入选瑞安市第二批民宿特色村(群)培育名单。
近两年,林源村在林川镇委、镇政府支持下,先后谋划实施了美丽庭院、美丽乡村示范村、民宿配套设施项目、多功能运动场、瞿湖古道提升项目和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村人居环境、旅游资源和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完善。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林源村吸引了更多民间资本,投资民宿、农旅项目。下一步,林源村将做好村里清澈的溪流文章,谋划天然游泳池、溪鱼垂钓体验、儿童游玩等水上项目。“这些项目不仅可以有效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而且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林炳芬说。
村民励志 传承向上向善家风
瞿湖古道是一条让林源村村民引以为傲的红枫古道,是古时林源村以及周边村庄村民来往瑞安和瞿溪两地经商的交通要道。那个时候,很多人通过这条古道把做好的纸挑到瓯海的瞿溪、雄溪等地集镇上卖,所以瞿湖古道又称“纸商之路”。
这条昔日繁忙的通道让林源村民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激励着林源人积极向上,努力走出大山。
村民林益孟在1996年3月和舅父合伙,投资55万元创办了瑞安市华尔特工艺品有限公司。1998年,公司所在地通往瑞枫线唯一的公路因洪水坍塌,公司价值近百万元的产品积压在仓库运不出去。为了按时把货物运输到港口,保障订单顺利完成,林益孟组织厂里所有工人,用扁担把货物一箱一箱地挑出去,经过全厂工人半个月坚持不懈,终于在订单规定时间内完成了货物运输。
“我们牢记向上的传统家风,在企业经营中诚实守信,并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林益孟说,经过20多年发展,如今的华尔特工艺品已是一家占地9800平方米、年产值4000多万元的规上企业。
同时,华尔特工艺品在发展过程中,积极招收林源村及周边的无业村民,带领当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此外,林益孟还积极投身林川镇公益事业,捐助防控物资,为林川镇教育基金捐资,把向上向善的家风传承下来。
和林益孟一样,林学贤深受积极向上、自力更生精神的家风影响。2003年,年仅16岁的他只身到青海西宁创业,先后创办了西宁罗兰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青海创未来教育培训学校,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还为当地解决近千个就业岗位。
林源村村民不仅励志向上,而且还励志向善。“村子变美了,村民的心灵更美。”林炳芬说,近十年来,林源村致力于村民道德文化教育,并将孝德文化打造成全村人的核心价值观和特色文化品牌。受此影响,村民们励志做道德模范,并将之纳入家风代代相传。
据了解,自2012年8月以来,林源村每年开展道德模范评选,选出“好公公”“好婆婆”“好儿子”“好媳妇”等道德模范,同时号召其他村民向道德模范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争做道德模范。
村民潘克强平时热心村集体工作,生活中知书达理、孝敬长辈,对高龄母亲细心照顾,2012年被林源村评为“好儿子”道德模范。如今,他的子女们在他的言传身教中亦积极向善,也成为村里尊老尽孝的楷模。
学生励志 努力学习走出大山
前不久,林川镇新乡贤联谊会举行优秀学子表彰大会,对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的38名林川籍学子进行表彰,颁发“殿元奖”。据了解,这38名“学霸”中就有2位来自林源村,他们是考上厦门大学的林睿烨和考上温州中学的林晤。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林源村走出了近百名大学本科生,十几名硕士研究生和3名博士研究生,是远近闻名的“学霸村”。
被称为“励志哥”的林国敬是林源村走出来的第3位博士。林国敬初中毕业后到温州市区学理发、开理发店,后来被《读者》杂志上的一篇励志文章打动,放下剃头刀,拿起书本自学,顺利取得自考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此后,林国敬再接再厉,考上了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2015年6月成功考取中国人民大学的博士生,如今是一名大学教师。
同样出生于林源村的林胜逸,2008年考上北京大学医学院,开始本博连读的8年学习生涯,2016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院外科专业博士毕业,如今是一名优秀的外科医生。林胜逸说,林源村单一而安静的农村生活提高了他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能力,也让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这些让他受益匪浅。
201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专业的林海燕博士,如今是宁波一家医院医生。她出生在林源村,并在村里读完小学。一位曾经教过林海燕的老师回忆,林海燕从小就很懂事,做事有毅力,学习很用功,经常独自在教室里自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3名博士的励志故事时刻激励着村里的孩子们,他们的求学欲望都很强,在学习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林炳芬说,老一辈村民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孩子的教育都比较重视,再加上孩子们也比较热爱学习,所以近年来村里每年都有学生考上重点大学、重点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