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滩脚记忆
■王孔仁

    高楼镇滩脚村位于飞云江中游。滩脚以下属中下游,江水较深可以通行中、小吨位船舶,但滩脚以上至泰顺百丈口发源地属中上游,江面渐窄,且多急流浅滩,滩脚即是它的最后“脚”,滩脚以下就再也没有滩了,飞云江涨潮时,潮水只涨到滩脚,所以滩脚也是飞云江清浊水的分界线,上下泾渭分明。滩脚对岸是马前村,以前过江要坐两次渡船,因为中间是个偌大的四面环水的沙洲岛,好似温州江心屿。

    滩脚是生我养我的热土,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多彩的奇观成了我美好而隽永的记忆。

    滩脚埠

    回忆历史,当年滩脚埠和清潭埠是来往泰顺、文成、瑞安等地船只的主要停靠点,也是当地商品集散地。唐时的“三港纱”不但远销温瑞平城乡,而且远销杭嘉湖一带,到了宋末元初,此地设立了三港巡视司,明洪武元年(1368)改设三港税课司厅,明清时期瑞安、三港、百丈三镇和沿岸二十二埠均成了飞云江航运及沿岸商埠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平阳坑航运社船工也同样将大峃艇停靠在滩脚埠,便于在此装卸货物。上世纪70年代前,文成、营前的大峃艇也停泊滩脚,等退潮时,起风拔篷,船首尾二人用船桨驰向瑞安。从瑞回来的文成大峃艇又停泊滩脚港湾,并从此处开始在多条浅滩上逆水行舟,几只大峃艇船工与纤夫合作,用银缆把一只只船往上游浅滩拉,船头也有船工撑篙用力向上挺进。

    滩脚堰坝

    投资1.56亿元的滩脚堰坝属全省最长跨江堰坝,跨度达520米,坝址以上集水面积2478平方米。该工程是一个壅水结构,堰坝壅水高度约4米,溢流堰坝顶高程为6.2米,溢流净宽470米;泄水闸共3孔,总净宽30米,闸底高程1.5米,水闸上建有仿古宫殿式阁楼,格外美观。左岸泄水闸、右岸泄水堰坝,同时右岸对部分滩地进行疏浚,形成一个面积约1.4万平方米、高程不高于5.8米的浅水广场。

    该工程紧挨赵山渡水库,阻断飞云江潮水,形成一个调节库容达75万立方米的人工淡水湖泊——寨寮湖及约6000米的景观河道长廊。这不但对区域下游的洪水调度起到重要控制性作用,而且在坝址上游形成一定水面,改善区域水景观及河网水质,提高城镇品质。此工程是高楼镇“水上慢城”的基础性工程,完工后一幅居民枕“水”而居、游客追“水”而游、城镇依“水”而兴的美丽画卷将在高楼镇徐徐展开。

    天然砂石场

    近十年来,由于国家的富强、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投入基建项目多,不论建房或造桥造路,均需大量的砂石,致使沙石资源紧缺,供不应求,滩脚这片沙滩(即不毛之地的芦苇滩)成为村民的聚宝盆。

    由于几千年的河床沉积,砂石层深达几十米,成为取之不尽的砂石“矿”,滩脚两岸江畔先后开办过滩脚、上马前、垟湾、大华等砂石场,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装备,每日挖掘砂、石成千上万吨,并源源不断地运往浙南各地,给沿岸村添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细虾、丝鱼、香鱼的特产地

    每年农历四月至八月涨潮时,都有一大群细虾随潮头从飞云江两岸向上游,夜间更为明显。马前、滩脚村民用自制的“虾笼”,每天晚上去江畔“挂虾”,跟潮涨终点100米以内那一段,两岸挂虾人最多,一般隔10余米挂一条滩,而且都挂在两岸岸边(中间深潭不好挂,而且也没有虾爬上去),细虾都是从岸边向上爬的,但必须是浅滩(细石子垫底)和细流。村民带被褥睡在江畔,次日早晨回家分虾,除了给自家当菜肴外,多余出售或加工晒干成虾干,当佳品送给亲朋好友。野生的鲜细虾味道可口,即鲜又香,仅马前、滩脚村特产,远近闻名,供不应求。

    另外,每年芒种前涨潮时,都有大群丝鱼(本地叫沙章鱼)随潮头游向上游,近邻村民用自制 “坳罾”捕丝鱼,加工后叫丝鱼干。此外,在上世纪80年代前还有一种特产叫香鱼。因滩脚是飞云江潮水(咸水)与淡水相互并汇区域,是香鱼霜降产卵时理想的区域。香鱼又名香油鱼,鱼体狭长而扁,头小嘴巴大,眼睛小,尾巴分叉,全身除鱼头外都有细小圆鳞,体长二三十厘米。捕捉港中香鱼,一般是撑着竹排放鸬鹚捉鱼,一只竹排上蹲着四五只鸬鹚,大多在午夜后,由鸬鹚叼(捕)香鱼。因香鱼肉有特殊香味,做香鱼菜肴宜清炖白烧,再撒上葱花、姜末,清香四溢,色香味俱佳。但到上世纪90年代后,滩脚特产细虾、细鱼及香鱼不知何故都绝迹了。

    水竹林

    滩脚两岸十几个村均位于飞云江畔,拥有几千亩水竹林,以前是村民重要的副业收入,村民们把这取之不尽的水竹进行加工利用,经济效益较高,曾创办鱼篰厂、渔竿厂、扎篾厂、画帘丝厂等,其产品远销宁波舟山、洞头、上海等地。特别是凤翔片盛产水竹,有充足的原料,故此制作画帘且成农户重要的产业,到现在竹蔑丝制作技艺还在传承中。

    据退休教师彭纪通介绍:“我们与红星宣纸集团合作有28年了,开始的时候他们曾派人到村里实地考察,对这里的粉单竹(上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品质赞不绝口。因为竹节长,能够提高人工编帘子的效率,质地好,比通常的竹帘耐用,这种品质的竹子仅我们这一带有,因此该公司生产纸帘的竹蔑丝大都来源于凤翔一带”。

    晒鱼鲞

    上世纪70年代,由于渔业还没设捕禁休渔期,致使大小黄鱼都被“敲梆”一网打尽。不知什么原因,那时黄鱼特别多,而老百姓生活水平低,舍不得花钱买鲜鱼,故此,供大于求。瑞安水产公司就将大量收购来的黄鱼,撒点盐,从瑞安快速运至滩脚。一天几十只大峃艇来来往往,因为滩脚地处清浊水交界,在滩脚两岸可以用清水洗鱼,并且滩脚沙滩是四周环水的偌大沙岛,是天然的晒鱼场,两岸十几个村的村民都为该公司晒鱼鲞。工序包括按要求用刀把鱼劈三刀、在江中洗净、晒在“蕃丝略”上。鱼鲞晒干后,由该公司专人司秤记录及发放工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玉海楼
   第00004版:瑞深绘
陈傅良背后的女人
滩脚记忆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3 滩脚记忆 ■王孔仁 2022-10-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