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豹/文
作为全国知名的舟桥装备专家,解放军工程兵舟桥专家曾国松大校在部队工作了大半辈子,退休后定居北京。今年已经81岁高龄的曾国松依然身体健壮,神釆奕奕,一直在北方“遥望”南方的故乡——瑞安。
少年艰苦求学
长大献身国防
1941年1月,曾国松出生在玉海街道竹木街的一户贫苦家庭。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穷人家的孩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受教育的机会。1954年,曾国松考上瑞安中学,他的祖父高兴地说:“你是我们曾家第一个中学生,这要感谢共产党的好政策!”因此,曾国松从小就对党、国家怀有深厚的情感。
在瑞安中学读初中、高中期间,学校踏实向上的校风,浓厚的学习氛围,老师们的辛勤、求真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曾国松。他在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到农村插秧、收稻子和修建水库等,增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的人生拼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父母收入低,兄弟姐妹多,他几次想辍学。当时的班主任张建业老师非常负责,不仅鼓励曾国松认真学习,而且还到他家里做其父母的思想工作,使曾国松顺利完成了高中学业,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继续深造。
1965年8月,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曾国松,被分配到中央军委工程兵司令部后勤部工作,一干就是37年。不管部队如何整编,机关设置如何变化,他一直没有离开舟桥装备订购、质量检验、监督和发展的岗位。期间任助理员、参谋、副处长、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正师级)。1990年,曾国松晋升为大校,2002年正式退休,享受副军级待遇。
遇水架设舟桥
天堑变成通途
工程兵是担负军事工程保障任务的兵种,一般包括工兵、舟桥、工程维护、伪装、野战给水等部队。工程兵装备专业分类较多,曾国松负责舟桥渡河装备。舟桥渡河装备是部队强渡江河、跨越壕沟、实施快速机动的重要工程装备,主要包括舟桥、冲击舟、机械化桥、拆卸式桥等。1966年7月,刚刚从工程兵部队当兵锻炼回来的曾国松,马上进入工程兵司令部工作组,赴当时的昆明军区调查所属工程兵连、营的装备情况。他们从昆明出发,途经楚雄、临沧、澜沧、景洪、开远等地,历时20多天,走访了陆军第14军的几个工程兵连和39师工程兵连。这是他第一次到部队所属工程兵分队调查,看到了工程兵连营的装备情况,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见识与经验。
1972年6月30日,为了我军舟桥装备发展的需要,工程兵部队的司令员、政委就关于舟桥装备的生产问题专门给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周总理在7月初就做了批示,当时的国家计委、六机部都非常重视。根据工程兵首长的指示,曾国松会同有关部门同志多次到部队工厂和研究所,安排落实特种舟桥的研制和生产。经过几年的努力,特种舟桥生产出来了,并装备部队,舟桥装备得到了快速发展,也促进了舟桥部队的建设和发展。
作为一名参谋,曾国松参与舟桥装备新产品立项,方案审查,试制、鉴制定型,最后生产质量检测,装备到部队的全过程。从1978年至1985年这13年间,曾国松还直接参与了工程兵工程装备“四五”“五五”“六五”这三个五年发展计划的编制工作。期间,他走访了全军所有的舟桥旅、舟桥团和十几个工程兵团,调查、研究、了解装备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此外,曾国松还参加了部队的各种演习活动,具体指导在长江、黄河等大型河流上架设浮桥。
1975年4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总参工程兵部组织沈阳、济南、南京、武汉、广州军区的五个舟桥团在湖北鄂城进行长江浮桥演练活动,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军舟桥部队的系统性演练。作为舟桥架设指挥部的一名参谋,曾国松负责装备器材保障,在演练现场一待就是几个月。这次演练活动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舟桥使用、部队训练及装备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推动装备出口
为国为军争光
1985年,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军队裁军百万。曾国松认为军队要实现精兵强军之路,不仅要提高舟桥装备的质量,满足部队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要走出国门,进入国际装备出口市场。在工程兵部首长的支持下,曾国松会同设计人员以及生产单位的有关人员,开始潜心研究底盘车的改造,经过一年的努力,成功制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底盘车,命名为“铁马舟车”。经检测,铁马2030型越野车的各种性能,满足79式带式舟桥的需求。79式带式舟桥、89式重型机械化桥均于1986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根据工作的安排,曾国松多次与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囯、泰国的驻华武官及代表团谈判舟桥出口的具体事宜。他们经过多轮谈判,终于确定以军援、军贸的形式为舟桥装备进军国际市场打开了大门,使中国的工程装备先后出口多个国家。此外,曾国松还分别于1975年4月和1987年11月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专家组赴孟加拉国执行工程装备的交接、培训和检修任务,以严明的组织纪律、良好的军事素质和技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国家、军队赢得了声誉,也得到原总参谋部的通报表彰。
半生戎马生涯,一路沐风栉雨,曾囯松无悔无憾地在保家卫国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走过了37个春秋。虽然长年随工程兵部队在全国各地奔波,但他对故乡、对母校十分牵挂。对于曾经鼓励支持他继续学业的张建业老师,心怀感激。每次回乡探亲之际,曾国松都要上门拜访、看望张建业老师。作为家里的长子,曾国松下面有4个弟弟和4个妹妹,自从参加工作后,他每个月都会“雷打不动”地给家里寄钱,补贴家用。2008年,曾国松96岁高龄的父亲去世,从北京返瑞奔丧的曾国松泪流满面。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忠孝不能两全!
【人物名片】
曾国松,1941年出生,1960年瑞安中学高中毕业。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军事代表处处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先后担任全国军用工程装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兵工学会工程装备学会舟桥学组副组长,原总参谋部军事代表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编出版了《渡河器材手册》《舟桥史料集》《渡河桥梁器材维修规程》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