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潘敏洁)阳光倾泻而下,唐代的“花卉纹夹缬经幡”复刻版愈加熠熠生辉。“非常美丽,美到让人惊艳。”全程见证这份作品诞生的意大利学者唐云由衷地感慨道。近日,在位于平阳坑镇的“东源印未来”非遗特色基地,该基地负责人马虢和植物染专家申凯旋采用传统技艺,将现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晚唐五代时期“花卉纹夹缬经幡”按原样复制成功。
夹缬作为最古老的一种印染艺术,起于秦汉,盛于唐宋,在唐朝出现了色泽繁复的多彩夹缬,并曾作为国礼传向海外。然而发展至元明,夹缬向单蓝色转化,多彩夹缬技艺则濒临失传。作为国家级非遗技艺的蓝夹缬,一直在温州得到活态传承,如今尚有不少非遗传承人。2015年,经过研究探索,失传800多年的唐代彩色夹缬染制技艺重现温州。2018年起,马虢和申凯旋醉心于非遗技艺的探索,历经四年熟练掌握了多彩夹缬的传统工艺。
唐云专门做过蓝夹缬技艺研究。她曾深入我市西部乡村,走访传承人。在其撰写的意大利文《发现瑞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中,她就专门写了蓝夹缬的历史、蓝夹缬的重新发现、植物染法技艺、蓝草、靛青的炼制方法、印花版的图案类别等。
“多彩夹缬技艺的难度不仅在于植物染料,还在于雕版制作。”申凯旋一边将丝绸折叠放在雕版上,一边向唐云介绍:“雕版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孔是水路,即染液流向雕版印染面的通道。”据介绍,“花卉纹夹缬经幡”作品由蓝色、黄色两种颜色的植物染料染成,最终呈现黄、蓝、绿三种颜色。
申凯旋将一根根竹条细致地塞入水路,首先“堵住”黄栌染料的“去路”。一旁的唐云也饶有兴趣地按照雕版上刻画的标记,帮着打下手,将竹条塞进水路。经过细致地操作,黄栌染料的“去路”被全部堵住后,雕版被放进一大缸靛蓝染料中浸染。静待五分钟后,取出雕版,接着逐个拆除雕版上的竹条。申凯旋又重复以上步骤,堵住了靛蓝染料“去路”,开始黄栌染料染色。
从上午到下午,经过漫长的等待,一幅长1.2米、宽42厘米的“花卉纹夹缬经幡”作品终于出炉。“我见过多彩夹缬作品,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多彩夹缬的制作过程,更深刻感受到作品背后的艰辛付出。尤其是他们这么年轻,却能够专注研究传统技艺,让人敬佩。”唐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