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时同学在吾悦广场聚餐,大家执意不坐直梯要坐扶梯,看看吾悦广场全貌。从一层扶梯逐渐上升到五层聚餐之处,感慨不已,如今的瑞安已经是城市的模样,在一个大商场,吃喝玩乐可以一网打尽。
岁月尘封了记忆的盒子,若哪天不小心碰倒了盒子,所有以为早已忘怀了的东西,撒了出来,清清楚楚在眼前,消失的只是时间而已。犹如微波不兴的漪涟,不经意间在心河中荡漾开来,一圈又一圈,浅浅的波纹,仿佛刻在心里似的。吾悦广场一行,勾起了我对瑞安老城区一条街的回忆,那条街叫横街。
原来的瑞安城区,只有一条所谓的“大街”,即今天老城区的解放路。大街是东西走向,东的尽头是东门车站,西的尽头是西山脚下。至此,大街拐弯,横出一条南北走向的街,故叫横街。横街不长,也就短短几百米,却是瑞安百姓衣食和娱乐中心。
横街从西山脚下略微向北延伸,就是瑞安唯一的戏院,经常上演咿咿呀呀的越剧。戏院的旁边就是百姓最重要场所——三八粮店。过去买米要粮票,困难时期还搭配番薯丝。瑞安人买米叫粜米。从字面上理解,粜米是卖米的意思,籴米才是买米,但是瑞安人拿着布袋去三八粮店都是说去粜米,家家户户都去粮店买米面或搭配的番薯丝。从横街上西山,沿途摆着租小人书的摊,有一分钱一本,也有两分钱一本的,大家坐在上西山的坡道上看小人书。我的语文启蒙老师就是小人书,我的零花钱全部贡献给小人书当束脩。再往上,就是瑞安唯一的电影院了。西山电影院过去是瑞安唯一一家电影院,也是瑞安很多年轻人谈恋爱的去处。有没有谈过恋爱,是看两个人有没有一起去西山电影院看过电影。每天,一个哑老伯挑着一块用粉笔写有影讯和放映时间的木板挂到横街上。清明节少先队员从横街上山去西山烈士墓扫墓,老人们从横街上山到四贤亭下棋,或者坐在大榕树下闲聊。
横街上有很多小店铺,大都是生活用品小零碎。最重要的,横街的尽头是对百姓非常重要的场所——专业布店。街道在布店拐弯就到南门去了。虽然百货公司也卖布,但是无法与这个专业布店比。可以说当时的布,从灯芯绒到的确良到花棉布,应有尽有。一匹匹布竖在柜台里,排列得像士兵。想看哪一种布,售货员就抱那一匹布下来,摊在柜台上。女孩子们对着花布叽叽喳喳,也就看看而已,决定权不在自己的手里。因为买布要布票,一家人的布票要精打细算统筹运用。的确良也要到居民区抓阄的幸运者才有票。大人们时不时到横街布店看看,遇到零头布能少收一点布票。横街还串起了两个菜市场,或者说两条街一个菜市场。横街东面,即布店对面是市心街和后河街,这两条路上就是当时的菜市场。瑞安县供销社在后河街,瑞安县交通局在市心街即布店的斜对面。
过去的横街一头是粮店,一头是布店,连起了百姓的衣食。中间还有菜市场,还有电影院和戏院,重要的物资决策部门供销社和交通运筹部门交通局。老横街就像一个“丛”字,横在那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条短短的横街,与瑞安百姓生活攸关,是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
几十年来瑞安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横街还在,而且向南延伸了很多,变得更长了。虽然粮店布店菜场没有了,它们留在了我们记忆中。但是新的横街在老城改造中焕发出新的青春。
永远的横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