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项武龙 记者 夏盈瑜)“我们要把‘共富工坊’建设好、管理好,让大家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昨日上午,在平阳坑镇的非遗“共富工坊”内,镇党委书记王少华带着乡镇干部推门而入,她一边帮大家做手工,一边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如图)。
现场,20来名村民围坐在一起,正在做非遗延伸产品养生槌。养生槌用艾绒和决明子填充,外面用蓝夹缬布料包裹,布料上还绘着可爱的手工画。“咱们要把手艺学好学精,让自己成为各村的致富带头人。”镇党委书记王少华勉励大家。
“我一有时间就会来做一些手工,赚点生活费。”篁坑村妇女童林珠说,除了渐渐熟络起来的邻里关系,还有大家对共富生活的深刻理解,共同富裕就是精神愉悦,在村门口的工坊就能有一笔收入。
木活字印刷、彩色夹缬是平阳坑镇的特色非遗。今年,当地把非遗“共富工坊”设在省级乡村博物馆内,他们对接高校开发设计,打造非遗延伸产品,组织8个村70多名居家妇女、残疾人,来工坊学技艺,手工产品线上线下同时售卖。以养生槌为例,村民做成一个,就能得到手工费10元,熟练的女工每天能完成30多个。
“做得不错!见到的人没有不喜欢的。”非遗传承人徐夏怡加入了手工队伍。她告诉大家好消息:温州非遗中心、博物馆等多家单位都向工坊下了订单。“咱们还欠2000多个订单没完成。”
“还挺费手力呢!做这样一个能得到多少钱?费用会不会太低?”镇干部们又问。
“二十大精神就是不断推动百姓家门口共富产业发展。”王少华转身对身边的干部说,“宣讲的同时,我们也要收集村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困难,为更好开展下步工作做好准备。”
精致的木偶、布袋、养生槌,小巧的木活字礼盒……“共富工坊”内,精湛的技艺,温暖的氛围,滋养着村民的心。
作为“两个先行”进程中的重要集成创新,今年以来,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在瑞安全市铺开,目前已累计建成54家,实现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的共富模式,直接或间接带动1600余人就业,其中低收入农户800余人,全年人均实现增收3.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