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鸦片战争后,中英双方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除割地、赔款外,清廷还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温州地处宁波与福州两个口岸之间,鸦片亦随着帝国主义的势力入侵。对此,瑞安人民深恶痛绝,有毒必禁成为常态,至今不停歇。
历史上,瑞安出现过不少禁毒人物,这里罗列三位著名的禁毒人物。
许松年:水师名将打击英船鸦片走私活动
许松年(1767—1827),字蓉隽,号乐山,居县城水心街24号(今玉海街道水心社区),系清嘉庆、道光年间东南四大水师名将之一,也是北洋水师的创建者之一。他初以武举效力军伍,由千总升参将、总兵,累官至福建水师提督,在肃清安南流寇、维护海疆安定、打击英船鸦片走私活动等军事斗争中,作出过杰出贡献。自嘉庆三年(1798),32岁任护理镇海参将始,至嘉庆十四年(1809)的11年间,北历辽东高丽,南逾广东朱崖,参加大小海战达40余次。
嘉庆二十二年(1817),英殖民者兵舰、商船在我渤海口游弋,并突入天津内海,行动诡异,使清廷大为震惊。为加强京师防务,朝廷新设天津水师总兵,并由许松年首任此职。许松年从福建调运大批木材,在辽宁金州建造同安快梭艇几十艘,在旅顺口集结后,驶驻天津布防。他又亲自招募水勇,日夜操练,使津门海防大大加强,逼得英吉利兵舰、商船在天津港口不敢无所不为,彻底阻止了夷船驶入内海、意图扩大鸦片向中国北方发展的阴谋,维护了国家主权。太仆寺卿孙衣言在《水师提督许松年事略》中称之为“创立天津水师,实启北洋海军之滥觞”。
后来,许松年五进台湾,平定多起海匪、叛军的叛乱,肃清东南海疆匪患,稳定台湾社会。著名禁毒民族英雄林则徐以“乐山大人”之尊称,亲笔书赠《天马赋》四屏条,隐喻许氏之武勇犹如天马之骄,寄寓敬佩之情。
许松年的事迹入传《清史稿》《清史列传》,谥忠靖。遗著有《海疆利弊》一书,深谋远虑,独具只眼,指出台湾、大连为中国南北门户,建议朝廷驻派重兵。
陈步云:水师总兵查禁鸦片走私屡立战功
陈步云(1773—1850),字锡镳,别号锦堂,县城东清泉乡筼筜桥村(今安阳街道)人,清水师勇将。行伍出身,因功由士兵逐步晋升为把总、千总、参将乃至定海总兵。从军三十年,为肃清东南沿海安南流寇及凤尾帮、维护海疆安全、打击夷船鸦片走私活动,作出过杰出贡献。年老致仕,建府邸于县城浦后街(今玉海街道水心社区浦后街48号)。
乾隆五十九年(1794),安南(今越南)夷寇流窜我东南沿海,劫夺商船,杀人越货,占据海岛,残害渔民。同时,英夷的鸦片走私活动也十分猖獗,使千里海疆不得安宁。陈步云怀着一腔报国之志,21岁投军隶属浙江水师的瑞安左营。入伍后,他随副将巡海捕盗、查禁鸦片走私,屡立战功,由士兵晋升左营把总,后又相继升调温州、黄岩、漳州千总。
嘉庆十四年(1809)八月,蔡牵的凤尾帮海盗团在时任金门总兵许松年的追剿下,冲入浙江海域,时任温标左营把总的陈步云随闽浙水师提督王得禄、邱良功的舰队一同行动,纵横东海十六年的“海贼王”蔡牵就此陨命。几年来,他斩获贼寇及船械无数,因而扬威海疆。
他任定海总兵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见外国走私鸦片夷船频繁出入我舟山海域,遂及时增设炮台,加固海防,日夜巡查,严阵以待,使之不敢越雷池一步。当时,舟山一带有不少岛屿为海盗所据,洋船鸦片走私活动十分猖獗。对此,他立即着手整治,先后召集当地文武官员商定清剿计划,并亲自带领守备葛云飞、千总林昌进、朱昌炽等水师武官,分帮巡逻,频频出击。经过历时4年的连续清剿,基本上肃清了浙东海患。
陈步云不仅是勇武著称的水师将才,还是一位谋略深远的军事战略家。道光十三年(1833),他调离定海时,向清廷呈上《定海永安策》《衢山议》两份关于浙东海防策议的奏折,强调舟山在国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必须布设重兵,严加防守,以对付敌夷的觊觎。
陈步云虽出身行伍,但精通文墨,善书法,至今尚遗其手书的“前思尽忠,后思补过”的“二思堂”匾额,以记一生军旅,劝勉后代子孙。清道光六年(1826)十月,还曾捐资倡建聚星书院,捐俸修建筼筜桥。
洪炳文:首创禁烟剧
洪炳文(1849—1918),字博卿,号楝园。居县城柏树巷9号(今玉海街道镇海门社区),因家有花信藏书楼,自称“花信楼主人”。南社社员。曾任水师署治文书、余姚县学教谕、“诒善祠塾”西席、“瑞安务农会”试验部长等职。
他是我国清末和民国初年文坛上一位诗人,更是瑞安继高则诚之后中国剧坛上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创有“四个第一”,依据剧作数量,是晚清以迄民国的百余年中作品最多者、中国第一部禁烟剧创作者、科幻戏剧的先驱者、开寓言剧先河者。其生平著作不下百余种,主要创作传奇戏曲剧本,已知的有36部。他创作的戏曲剧本不但数量多,而且题材广,特别是他的剧本始终围绕着爱国爱乡、国富民强这个永恒的主题,表现了近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他的著名戏曲剧本有:《芙蓉孽》《悬岙猿》《警黄钟》《秋海棠》《后南柯》《水岩宫》《鹿木居》及科幻剧《电球游》《月球游》等,体现了寓教于乐这个文学创作宗旨。他的剧本有的反对科举制度,有的反对吸食鸦片,有的提倡男女平等,有的反对腐败的清王朝,有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侵侮中国,使群众看戏后受到教育和鼓舞。
洪炳文承传祖父慈善义士洪守一之善举,同样十分热心慈善,创办地方公益事业。不但积极参与策划,而且带头捐资捐款,如开仓救济灾民,创办育婴堂等社会福利事业,身体力行,深得民众的赞许。此外,生平留心搜辑乡邦文献,遗著除曲本外,有《花信楼散文、骈文、诗词》《瑞安志拾遗》《东瓯采风》《许松年传》等等多种。
[相关链接]中国第一部禁烟剧《芙蓉孽》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1860年10月)以后,清廷一败涂地,不再拒绝鸦片进口,吸食鸦片者与日俱增,仅温州城区开设的烟馆就达五六十家。洪炳文痛感人民沉溺于黑色漩涡不能自拔,于1904年创作了《芙蓉孽》一剧(取名“芙蓉孽",是因罂粟又名“阿芙蓉”)。本剧为中国第一部禁烟剧,通过神话形式反映出鸦片对国民的毒害及禁绝的办法。作者在“例言”中说:“鸦片之祸关人事不关天运,即曰劫数,亦当以人力挽回之”“禁烟一事,此时并未举行,编中云云,乃作者希望之词,本非实事。然能如其法以行之,则又未始不可禁。无其事而有其理,并非不经之说”。其主旨是全民禁烟,中外齐禁。为了加强社会宣传效果,洪炳文在剧中特地编了6首道情,借“救苦大仙”之口演唱,宣传戒烟:
阿芙蓉,花正香,吾劝士人且勿尝。尝了鸦片肌骨懒,焉能日日做文章……
阿芙蓉,花正艳,吾劝农人休吃烟!吃得烟时肌骨懒,焉能日日去种地……
阿芙蓉,花正香,手艺之人是百工,一吃烟时肌骨懒,焉能日日去做工……
阿芙蓉,花正纷,生意场中经商人。商人重利算出息,出门全靠生意经。一吃烟时肌骨懒,焉能日日去近(“赚”字的方言)银……
阿芙蓉,花正明,四民之外有兵丁。当兵全靠好汉仗,校场操演技艺精。一吃烟来肌骨懒,手脚跳舞总不灵……
阿芙蓉,花正霏,在家为女嫁为妻。勤俭成家是正理,上和下睦家道齐。一吃烟来肌骨懒,蓬头散脑穿破衣……
全剧凡十出,出场人物达30余人。后人评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禁烟史上,《芙蓉孽》也是一座耀眼的丰碑。
《芙蓉孽》仅存1914年温州公报馆石印本,正文并署“东瓯洪楝园填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