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塘下中心菜市场的猪肉摊主陈志良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一边收拾,一边和周围的商户唠嗑。陈志良说,他跟这些老伙计们已经并肩“作战”了十余年,共同的“战场”便是塘下中心菜市场。他们共同见证了这个市场数十年的变迁,同时,这个市场也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去年2月,搬迁改造后的塘下中心菜市场正式对外营业。经过“硬件”和“软件”的双向提档升级,该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农贸市场,价优货好也引来市民的热情选购。
年轻班底担当作为 马路市场变“下蛋金鸡”
“塘河耙螺蛳”是塘下镇陈宅社区许多老人的回忆。据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耙螺蛳的小船挤满了塘河,勤劳的陈宅村民捞上螺蛳,挑出螺蛳肉,将塘河的鲜味带上岸,由此逐渐形成了陈宅菜市场,也是塘下最早的菜市场。由于市场毗邻塘河码头,客流量大,生意十分红火,上世纪90年代扩并陈宅“走私场”(服装市场),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种类丰富的塘下中心菜市场。
“十多年前,市场里非常热闹,肉禽、水产、蔬果等应有尽有,但摊位多、人挤人,环境实在跟不上呀。”陈志良回忆道。老菜市场的环境让陈宅社区居民陈先生同样叫苦不迭,他称自己每天都要到菜市场买菜,地面坑坑洼洼总是积满污水,就算大晴天去买菜,回家后都得刷鞋,一旦碰上下雨天更是脏得不得了。
作为临时菜市场,原塘下中心菜市场“骑路”而建,周边环境“脏乱差”,屡治屡回潮,不仅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还严重阻碍了交通,影响附近居民正常生产生活,成为让陈宅社区“两委”、塘下镇政府头疼的治理难点。
为了解决影响交通方面的问题,社区“两委”决定,对该市场进行拆迁,但很多在这里摆摊多年的商户并不乐意。“这不仅仅是一个农贸市场,更是陈宅人共同的‘回忆’。”陈宅社区党委书记陈杰告诉记者,许多商户是居住在附近的村民,他们早起出摊晚间归家,早已形成一种习惯,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老顾客流失。
2019年,利用社区的返回地资源,上一任党委书记争取到了新建塘下中心菜市场项目,但因为缺少启动资金,新菜市场项目迟迟没有进展。换届选举后,新担任的“一肩挑”书记陈杰带领一批党性强、能力强、作风强、群众认可的年轻新班子成员主动作为,解决菜市场“商户不愿搬、项目没进展”难题,成了他们要做的“开门第一件事”。
乡贤是项目落地的突破口。“两委”干部化身“招租团”,用乡愁和乡情打动了一批乡贤能人。这些乡贤共同成立了瑞安市颖川农贸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出资8000多万元代建并承租,与陈宅签署19年合同,前五年每年支付租金350万元给村集体,租金每五年按5%、7%、9%递增,19年后村集体可无条件收回菜市场主体建筑。也就是说,通过招商引资,陈宅不仅解决了原市场的治理难题,期间每年还有平均约385万元的集体收入,19年后还将获得一座造价8000多万元的村集体房产。
同时,陈杰等人多次深入市场,通过开展前期商户情况摸排、对商户进行政策宣传等,终于圆满完成了老市场拆除前的各项工作。
农贸市场提档升级 菜篮子拎出幸福感
去年2月5日,搬迁改造后的塘下中心菜市场正式对外营业,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我市目前体量最大的农贸市场。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环镇北路的塘下中心菜市场,只见地面干爽整洁、区域划分明了、物品摆放整齐、诚信标语显眼,一幅现代商场景象。哪怕驻足禽肉类市场摊位前,也闻不到明显异味,摆放齐整的蔬菜摊位则如同超市的货架……用市民陈女士的话来说:“在这个菜市场买菜就像逛商场。”
农贸市场环境焕然一新,市民舒心、商户也称心。“现在像上班族一样到点儿来开市,晚上统一关门,这种稳定的生活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陈志良说,新市场建得漂亮,采光好、有中央空调,还有停车场,店里不仅没有流失老顾客,还多了不少新顾客。
“原菜市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500万元,当初不少居民因为搬迁后集体经济收入将减少150万元,反对项目进行。”陈杰说,这件事乍看之下并不划算,但这笔账要从长远来“算”。有了新菜市场,老菜市场才能搬迁,老菜场周边旧村改造项目就能推进了。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陈宅社区“两委”在谋求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谋求长远发展。“我们引进专业团队对农贸市场进行专业化、智慧化管理,实现‘硬件’‘软件’双提升,让市民买菜更舒心。”陈杰说,未来计划将这里打造成一个大型农贸产品集散地,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小市场”装着“大民生”,塘下中心菜市场的提档升级不仅是塘下镇高标准推进城市品质提升的举措之一,干净整洁、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更是市民每日幸福感的来源。十年来,该镇始终全力以赴守护群众舌尖上的“文明”,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等工作为契机,推进农贸市场提升改造,让菜篮子拎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