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是温郁金收成的时节,我市破天荒实现了机器采收温郁金!虽只是样机,但农民们已在田头算起了经济账:机器的效率约是人工的100倍!这让他们笑逐颜开。今天,我们用《“掘地三尺”采收温郁金》为题,报道这条温暖的新闻。
“掘地三尺”出自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意为寻找某物的范围甚广,找得十分细致。这跟我市农民挖温郁金何其相似!温郁金的根长达五六十厘米,深扎泥土且极不规则,大的如生姜,小的似葡萄,生脆易断。农民要一点点挖、一点点刨。没想到,更需“掘地三尺”的是温郁金的“机器换人”。作为全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领先县(市),机械强农在我市已不是新鲜事,可温郁金的采收机,却不好造。市面上有土豆挖掘机等机器,但这些机器只适应根须浅的作物。采收温郁金对机器的性能要求很高,加上不同地带的土质差异大,制机过程一波三折,攻关组一次次改良、试验,困难面前不服输、不气馁,样机终于出炉!可以说,这台采收机的面世,非得“掘地三尺”的毅力才行!
“掘地三尺”采收温郁金,赞赏的是政协委员们为民请命、为民代言的情怀!田头贱价伤农、产业链不成熟、合作社没有研发经费……想帮扶温郁金产业发展,哪一项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市政协毅然把8个界别的科研攻关资金全用于温郁金的“机器换人”上来。这份倾斜,是真心实意,是责任担当,是盘活一个中药材产业最要紧的一步。更为难得的是,政协还继续深挖,从温郁金规范化种植、质量控制、产品追溯等方面入手,对接专业院校和药业头部企业,以现代科技赋能传统药材,提升温郁金附加值。正所谓,为了农民增收,“掘地三尺”又如何?
窃以为,“掘地三尺”还应是各地、各部门推动三农发展不服输、不气馁的精气神。温郁金是上好的消炎药,防疫需求大,如何加快对接药企研发药品并推广?白银豆、毛芋……还有多少像温郁金一样的农作物增幅趋缓?还有多少单纯依靠合作社或“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解决不了的难题?将这些难题,做好梳理和归类,把农村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归到探究农民增收的新渠道上来,以破釜沉舟、掘地三尺的精神,解决制约产业发展难题,让更多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