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周
天气越来越冷,天气预报说又有新的一轮寒潮来到,办公室的“小鲜肉们”纷纷下单各种保暖神器,发热围巾、暖手宝、热水袋、暖宝宝贴、暖脚垫、迷你暖风机……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都说“北方靠暖气,南方靠秋膘”,一到凛冽的寒冬,南方的冷真不是虚的。如果再加上阴雨绵绵,那种阴冷就像掉到冰窖里。城中村榕树旁有一家煎饼店,虽然是小本生意,每天几百个,纯手工,煎饼要一个一个地煎,但生意老好,做煎饼的是一对来自东北的老夫妻,说着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这几天没生意时,妻子就窝在一楼店后头的被窝里,客人来了,才迅速披衣煎上一两个煎饼。我问:“有这么冷吗?”她拖着叹气的腔调:“哎呀,你们这边老冷了,俺们那边有暖气,在家里都穿短袖!”
在过去的农村,印象中的冬天显得特别冷,特别漫长。取暖的方法不多,除了窝被窝,就是烧镬灶,或者晒暖。镬灶代表着烟火气,代表着热气腾腾的家,外乡人问起村里情况,村民一开口就说“咱村里有三百多户烟灶”;或者,吵架起争执了,一方会恶狠狠地说“把你家的镬灶脚端了”。镬灶上贴着镬灶佛爷(灶神),保佑一年四季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一根大烟囱直直穿出屋顶,炊烟袅袅,那是一个家盛衰的标志。镬灶有三眼的,也有两眼的,三眼居多,除了子女多,养猪烧猪食也是一方面。烧的是柴,临近过年,柴草早就一垛一垛垒成山,那是男人们从很高的山上砍来,一担担挑回家的。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猴儿”都喜欢往镬灶后的柴仓里钻,呵着冻得红萝卜似的双手,抢着烧柴火,一个劲地用火钳往窑里送青柴(杉树类的枝叶),嘴里念叨着“青柴烧猛火”,在“噼噼啪啪”的声响里,小脸蛋被熊熊灶火映得通红,幸福像花儿一样。
冬天的太阳特别偷懒,不仅露脸迟,还有气无力的。但只要从东边的山头一探出来,西边的墙根下,早就聚集了一帮老爷子们。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两只手笼在袖子里,头上戴着皮绒帽,开始大摆“龙门阵”,从年轻时赤膊砍树背树说到光脚大修水库,一个比一个“好汉”,在沉湎往事的亢奋里,一张张老脸像喝醉了酒一样,酡酡的,好像太阳的暖气也上来了。
老奶奶们在冬天有自己的秘密武器——火笼,一种外形像小型圆柱形花篮的东西,通体用光滑的竹篾编成,里面是陶土或铁质的大钵,放入烧红的炭,用来取暖。再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柄,盖上盖子,提携方便,放在蓝夹缬做成的围布底下,既暖手又暖身子。她们人手一个,聚在一起,东家长西家短,可以待上大半天。也有铜制的,叫“火箱”,圆形,像一个篮子,盖子上有均匀分布的小圆孔,应该是更后期的物件。
火笼,不仅是取暖器,也是婚礼上的必备品。女儿出嫁时,家人要准备一个火笼,里面放两包炭,由儿子送女儿出门,再拿回一包炭。意思是,女儿把自己家的火种带到了男方家里。所以,出嫁的嫁妆里,就有很多俗语,如“几满拼火笼,三箱拼四笼”“几满火笼承头担”“鞋笼几满放一头,尿盘火笼另一头”等等。火笼,大约南北朝时期就有了,有沈约的《咏竹火笼诗》为证,其中写道:“覆持鸳鸯被,百和吐氛氲。忽为纤手用,岁暮待罗裙。”
岁末年初,正是天寒地冻的光景,但今人暖室空调,其乐融融。围炉话暖,今昔对比,不禁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