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财富榜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徐夏怡: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中草药植物印染园
东梨民艺博物馆
扫一扫,看视频

    ■见习记者 徐心星 文/图

    在风景秀丽的东源村,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前,有一栋独特的白色建筑矗立在路边,这便是2021年8月建成开放的东梨民艺博物馆。作为该博物馆的创始人,2018年徐夏怡放弃城市的生活与工作,与丈夫马虢一起来到中国木活字印刷村——平阳坑镇东源村。多年来,夫妻俩一直潜心研究多彩夹缬技艺、木活字印刷术等非遗技艺,从一间自主设计、以旧修旧的未见山非遗体验基地,到建成东梨民艺博物馆,他们传承和发扬了相对冷门的非遗技艺,并以非遗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携手当地村民一起走向共同富裕路。

    》》创富

    从城市到乡村 从兴趣到潜心研究非遗技艺

    2007年,徐夏怡大学毕业。在大学期间学习文物鉴定和修复专业的她,毕业后来到温州博物馆从事社会教育相关的工作。后因工作需要,她时常要邀请不同的非遗传承人来上课展演,期间,她逐渐接触了瓯窑、木活字、夹缬等非遗技艺与作品,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她,也为她后来潜心投身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埋下了一颗理想的种子。

    工作期间,徐夏怡接触到了我国最古老的“四缬”之一——夹缬的印染技艺。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的人少,了解的人也少,呈现日渐式微的迹象。为了让更多像夹缬这样的非遗技艺得到复原与传承,2018年徐夏怡来到平阳坑镇东源村,着手创办未见山非遗体验基地。

    “东源村本身就是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再加上这里环境美、民居多,我们就选择东源村作为传承非遗文化的根据地。”徐夏怡说。

    沿着小路走进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东源村,只见田连阡陌,群山连绵,一幅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在这里,徐夏怡夫妇选择了一间破旧的、只剩几根梁木的房子,自己设计,自己堆砌砖瓦、刷墙、种植花草,一点点进行改造。

    这份事业的最初是相当坎坷的,村里人对徐夏怡的行为也感到不理解,诸如这对“外来的夫妇”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间房子进行改造?直到一段时间后,曾经破旧不堪的房子重新焕发生机,整齐的石头墙边挂上了彩色印染的布料,满屋鲜花盛放,绿意盎然,甚至逐渐带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参观,村民们才逐渐理解并积极支持徐夏怡的非遗事业。等东梨民艺博物馆建成后,为纪念这段艰难但美好的时光,徐夏怡仍保留了“未见山”的梁木,并将其放置在博物馆上方。

    在“未见山”这个梦开始的地方,徐夏怡潜心研究多彩夹缬的技艺并将其复原。多彩夹缬在唐朝为盛,后宋朝提倡勤俭,而夹缬技艺造价高,工艺繁琐,逐渐被淘汰。“丝织品不易保存,只在敦煌莫高窟等干燥之地有存留,部分流到了国外。我们只能通过书籍、史料记载来进行参考。后来,我们在全国各地请教专家老师,还去到日本请教石塚広等夹缬传人来进行复原。”徐夏怡说。

    复原多彩夹缬的关键在于精心的雕琢与染色。为此,徐夏怡还请来了山东传统印染工艺大师申凯旋一起参与。“我在读大学期间研究唐代服饰的时候,发现那个时候的色彩非常好看,于是对夹缬技艺产生了兴趣。但是这项工艺复杂繁琐,每次印染都如同开盲盒,呈现的颜色各不相同。后来我们在植物印染的基础上,以高低温染色两种方法反复试验,才做出了现在的版本。”申凯旋说。他擅长印染,而徐夏怡夫妇擅长雕版,大家各取所长,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经验,历经四年,终于复原了“驎鹿草木夹缬屏风”。之后,他们还将共同努力复原更多已知的夹缬作品,并举办展览,让更多的人来参观和学习,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2021年,由于多元化的非遗作品需要一个乡村博物馆去承载,徐夏怡夫妇便投资900万元建设“东梨民艺博物馆”。东梨民艺博物馆因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术多以梨木作为原材料而得名,是一个集传统染织绣实物收藏展示研究、染料种植园、植物染工坊以及研学培训交流为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目前,东梨民艺博物馆定位为研究和教学,会定期举办各种研学、培训活动,同时开发文创产品、建设特色民宿。徐夏怡说,要以博物馆为载体,深入乡村振兴行动,以非遗带动东源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助富

    以特色非遗产业 助力乡村共同富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祖先留下的珍贵精神财富与生活智慧,在现代多以物化形式的文创产品展现其内在魅力,致力唤醒消费者的文化自觉,从而以消费带动生产繁荣,达成文化与经济的沟通互利。通过研究非遗文化、做市场调研,徐夏怡开发了草本养生锤、可定制的活字印章、蓝夹缬手工艺包等文创产品,建立了“活字源”的品牌,并通过培训当地村民制作这些文创产品,提高大家收入。

    2022年9月,“手艺互助社”正式成立,以东源村为中心辐射平阳坑镇8个村,对当地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进行培训,短短几个月,陆续有70多位社员培训合格。目前,他们主要制作的是“草本养生锤”这件纯手工文创布艺产品,其蓝色布艺采用夹缬工艺染制,外包装用的是木活字的元素,由平阳坑镇东梨文化共富工坊和高校共同研制。

    “做好一个草本养生锤,会有10块钱的报酬,完成培训的社员一天能制作10至30个养生锤,能有100至300元的收入,带动社员在家门口增收。”徐夏怡说。每周,东梨民艺博物馆会举行一两次培训,吸引了不少妇女和老人参与,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一个个蓝色波点的小锤子。

    家住平阳坑镇联合村的陈筱霞今年50岁,是手艺互助社的第一批社员。“我们都是农村家庭妇女,平时带孩子、做家务,没有什么收入,现在有空的时候做一下养生锤,对我来说是很不错的。”陈筱霞说,自己一天能做20至30个养生锤,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手艺互助社的收入我们会进行再循环、再设计,投入新的文创产品开发中去,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徐夏怡说。

    与东梨民艺博物馆隔了一条马路的距离,在原本“未见山”的基地上,一座民宿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4月建成,届时将有10个房间和2个LOFT(复式公寓)可供游客居住。“我们想把民宿做成一个非遗样板房,每个房间都布置不同印染工艺的产品,让游客居住的时候能够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推动文创产品的销售。”徐夏怡说。

    沿着石铺小路和白色围栏走到民宿后面,有一个大棚和露营营地。大棚内是一个干净清爽的草莓研学基地,旁边挂着各种草莓知识牌,后面的农田里还种有草莓采摘园。徐夏怡表示,不同的季节会举办不同的研学体验活动,如1月是草莓节,10月是棉花节,11月是丰收节。同时,外面还搭着几个露营帐篷,可举办团建、烧烤等活动。

    据了解,徐夏怡目前已盘活农业用地110亩,用于种植玉米、水稻、棉花、油菜花、小麦、草莓等农作物,并承包给当地村民进行种植,增加村民收入。此外,他们还建设了中草药植物印染园等配套设施。

    除了传承和发扬木活字、多彩夹缬、索面、瓯绣、细纹刻纸等非遗技艺,徐夏怡还带领团队研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中草药炮制技艺。对于中草药种类,徐夏怡侃侃而谈:“像我们的蓝夹缬,其实是用板蓝根这种中草药染制的,还有我们的温郁金、温州红花都可以做染料……”接下来,她还将带领团队研究制作并开展相关的研学课程体验。

    据东源村干部介绍,徐夏怡夫妇来到村里后,不仅带动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增收,还带起了东源村的人气。对此,东源村两委大力支持他们的非遗产业发展,尽可能提供相应服务,全力留住人才。东源村党总支书记吴魁胜表示,徐夏怡团队与东源村集体共同成立了瑞安市东梨墨农业专业合作社,“手艺互助社”和土地租赁等都包含其中,村里有10%的股份,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东梨民艺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和民宿的建设都雇用了部分村民,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近年来,“非遗+旅游”的形式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2022年来东源村参观旅游的人数翻了一倍,我们接下来还会开展省级未来乡村建设和东源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旅游业。”吴魁胜说。

    非遗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还通过与现代元素融合释放了新的活力。在徐夏怡手中,冷门的非遗文化“活”了起来,不仅得到传承与发扬,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还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相结合,带动了共同富裕。徐夏怡表示,未来,将发挥更多可能性,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人物名片】

    徐夏怡,女,1987年生。东梨民艺博物馆馆长。多年来,她与丈夫马虢(马屿人)潜心研究多彩夹缬技艺等非遗技艺,并身体力行发扬光大,有力带动了当地非遗产业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榕树谭
   第00004版:财富榜
徐夏怡: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瑞安日报 财富榜 00004 徐夏怡:传承非遗技艺 助力乡村振兴 2023-1-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