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在瑞安西部山区湖岭,记忆中,春节前后,唱词、排街、莲花、长筒、花鼓、卖纻等民间曲艺响彻街头里巷,热闹非凡。时至今日,那些或悠扬婉转的曲调,或粗犷豪迈的嗓音,仍时时在我耳畔回响。撷取几个片段,供读者共享同乐。
唱词
在众多民间曲艺中,山区百姓最喜欢的,还是特级词师阮世池先生。他唱鼓词《玉蜻蜓》,当演唱到《庵堂认母》选段时,往往声泪俱下,将徐玉宰苦苦哀求母亲相认的场面活生生表现出来。一位女词迷说:“我听阿池先生唱‘认母’这一段,伤心得眼泪涟涟,流湿了三条手巾呐!”
那时,我家住湖岭湖屿桥老街周宅对面。周宅,是当时湖岭山区唯一一家词院。一年四季八节,周宅巷时时传出“咚咚——噔噔——”琴、鼓、拍板之类乐器的打击声。逢过年,我若看到周宅巷口木牌上写的是“今晚特邀词师阮世池先生演唱”,就会雀跃奔告给家族中的词迷们。那些词迷亦同我一样兴奋,晚饭后筷子还未放定,就急急地去听阿池先生唱词啦!街坊那些女词迷,一听说今晚是池先生唱词,便满街逐院地吆喝:“阿花姊、阿凤嫂,快到周宅听阿池先生唱词!”那时,周宅词院内可热闹啦,灯火通明,座位不够,只好临时添加木凳、竹椅。说也奇怪,当阿池先生“咚——咚——”鼓一敲,刚才还沸沸扬扬杂乱无序的场面顿时变得鸦雀无声,连缝衣针掉地上都能听见呢。
排街
再说湖屿桥街这条长约600米,宽3.5米的老街,位于永(嘉)、瑞(安)、青(田)、文(成)交界,是商贾集散之地,街上有一百多家商店与作坊,逢年过节,街上人头攒动。唱“排街”的艺人便乘这一好时节,轮番上街唱起“排街”来。排街,也称“三十六行”,道具只有竹板与长筒,但唱的艺人很有口才,往往见店里有什么商品就唱什么,而且行腔灵活,既生动又幽默,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排街”词文中通常都夹带着“祝福店主”的讨彩言辞,店家听得开心了,赏钱就大方了。
艺人唱“排街”,大多由上街至下街,由这家到对门,俗称“对门对户对条街”,是有讲究的。这里举个例子,比如,当他们唱到豆腐店门口时,通常是这样的:
女:前面来到豆腐店,今日就把豆腐店的来历唱一唱;
男:豆腐店,不寻常,豆腐店祖师关云长;
女:关云长,大英豪,桃园结义美名扬;
合:过五关,杀六将,擂鼓三通是斩蔡阳。正月闲,手抱长筒唱排街;
女:店堂内,坐着一位豆腐西施人啊太保相;
男:卖豆腐的顾客排起队伍长又长……
卖纻
过年时,不但白天能听多种曲艺,深夜还能听到卖纻。
这种口头清唱的卖纻,在湖岭山区仅流行于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这三溪交汇处——“七爿地”(指原坑源乡源口等七个村),时间通常在正月初一至初五,晚上七点钟开始,唱至次日凌晨两点。唱卖纻不用什么乐器伴奏,十来人成群结队,其中一男一女手提祖师灯,一人领唱,大家帮腔。一般开门入庭,为结婚或做寿人家演唱,内容多为祝贺、祝福之类题材。
记得五六岁时,我忽然听到窗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阵悠扬、高昂的歌声:“喂,西啱哉!呵,哩山喳!”好奇地问父亲,这唱的是什么歌?父亲说:“这是七爿地人来湖岭唱卖技儿郎。”自此,我脑海里就有了“卖纻”这一曲艺。
据80多岁的娄老先生描述,他们当时唱卖纻,喝过乡亲泡的一碗清茶后,会一齐高唱《谢茶歌》:
茶种深山大岙底,
水生深潭龙喷花。
如来菩萨放茶籽,
观音佛母采茶芽。
担水仁兄加洪福,
泡茶尊亲坐莲花。
吃过茶来并茶配,
多谢尊亲点心茶。
唱腔虽粗犷,但歌词句句亲切、感人。
送元宝
此外,说到曲艺闹新春,必须还得提一下“送元宝”。
大年初一,两位民间艺人拿着用红糖年糕做成的“元宝”,缠上红头绳和万年青枝叶,并串上几个红红的橘子,挨家挨户“送元宝”。两人组合,一人打竹板,现编讨口彩歌词,另一个人则挑着簟箩(箩筐),手摇踏春柴(樟树技叶),紧接尾句高喊“好”字。
记忆中,在我家七间上房正屋门口,他们先是说一些紫气东来、五福临门、福星高照、子孙满堂等讨彩语,然后才开始唱“送元宝”歌。记录如下:
元宝进门台,好!
金银大发财,好!
元宝进道坦,好!
金银叠成山,好!
元宝进阶檐头,好!
积德积善现世修,好!
元宝扭一扭,好!
养猪驮(大)如牛,好!
元宝显一显,好!
赤脚蓬头刘海仙,好!
金钱银钱送上门来,好!
福禄寿喜万万年,好!
他俩这样一唱一和,有板有调,我阿婆就以印有龙凤图案的年糕与零钱相赠。
“送元宝”这一习俗,现在还演变出民间一句俗语:“正月初一送元宝,句句着(应该的意思)讲好。”
现在,农村这些曲艺行唱习俗渐行渐远了,但它们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底,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