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试行)》,通过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义务教育校外培训负担、提高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等五个方面举措,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该《方案》自 2022 学年第二学期起试行。今起,本报为您权威解读有关政策!
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减少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加强作业指导、严格控制考试量……近日,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工作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首先对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作了有关规定,此外还配套出台《瑞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贯彻“双减”政策常规工作评价表》,进行定期督导。
监管评价机制
让减量“落地见效”
“落实‘双减’,学生作业减量提质是关键。”市教育局义教科科长魏光本说,以前一些学校存在机械性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既达不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学生正常的锻炼、休息、娱乐时间。
“之前我们出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业管理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作业管理作了相关规定,本次《方案》关于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规定更具体详细,更有可操作性。比如规定了不同年级段小学生、初中生的家庭作业时间等,希望能让作业‘轻’起来。”魏光本说。
根据《方案》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减少作业总量,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等。此外,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科学合理控制作业时间和总量,尝试设置“无作业日”。我市实验小学、安阳实验中学等学校目前已经率先对学生家庭作业进行减量尝试。
记者获悉,这个要求曾在之前的政策文本做过有关规定,但由于没有评价管理机制,一直“没落地”。此次《方案》出台,进一步要求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如建设作业综合管理平台,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质量定期评价和作业校内公示制度,探索建立作业校内公示制度(基础性作业和拓展性作业)。通过学校自评加教育局、学区联合督导,让减量真正“落地见效”。
调整作业结构
提供提质“锦囊”
“减量”指的是减少过多机械重复的作业完成时间和作业数量,并不是降低作业质量,降低教学质量。《方案》对提高作业质量有了规定,如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开展作业设计研究,合理调控作业结构,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自主编制作业,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确保难度不超国家课标,建立作业资源共享库等。其中,建立作业资源共享库是这次《方案》的“小亮点”。
“我们想探索建立区域作业一体化,如率先尝试在全市小学建立作业资源共享库。”魏光本说,如今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建立学校作业资源库,未来,将打破校际壁垒,真正实现全市优质作业资源共享,助力城乡教育均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方案》还对作业结构作了有关规定,如作业类型要包含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探究性、实践性以及学科综合性作业要有一定的比重;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案》特地对探究性、实践性作业作有关规定,也是将报告精神‘落地’的体现。”魏光本说。据悉,去年11月初,马鞍山实验小学利用滨海校区附近8000平方米的农田,为学生打造沉浸式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劳动之艰辛,感受收获之快乐。近年来,我市建设瑞安特色的“1+X+Y”劳动(研学)实践基地群,也为劳动实践教育提供了活动场所。
记者获悉,此次《方案》出台,更注重“落地”。市教育局根据《方案》要求,形成了附属配套的《瑞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贯彻“双减”政策常规工作评价表》,市教育局督导科、义教科、学区将根据表格定期督学,评价结果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奖、校长考核等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