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过日子要拨好“小算盘”,政府服务国计民生也要编好“大账本”。作为政府年度“账单”,财政预算报告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了解政府的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窗口”。
2月16日,瑞安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胜利闭幕,与会代表通过了《关于瑞安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过去一年,瑞安财政收入多少、开支几何,2023年政府准备向哪些重点领域倾斜财政支出,大力支持哪些方面的发展呢?就让这份瑞安“政府账本”来告诉你。
2022年“收支账”亮一亮
从严从细过好政府“紧日子”,近八成支出切给民生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内外部环境变化和疫情反复等各种不利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巨大冲击,我市统筹推进稳经济促发展、抓收入控支出、拓渠道强保障、推改革增动能、防风险保安全等各项工作,以财政的“实”和“效”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和“进”。
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6.01亿元,其中税收收入50.80亿元,非税收入15.20亿元。加上转移性收入115.26亿元,全市收入合计181.27亿元。
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其中财政民生支出同比增长19.56%,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0%。我市坚持公共财政导向,有力增进民生福祉。
“理财账”,怎么花
财政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一头连着社会民众。作为政府的理财管家,市财政局如何盘好这本账,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保障财政收支平衡
优
建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负面清单,全市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分别压减10.58%、1.2%,节省的资金优先用于“三保(即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等领域,全年“三保”支出67.65亿元。高效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全年落地直达资金10.20亿元,提前两个月完成100%支付。
扶持市场主体发展
认真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全年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17.34亿元、缓税12亿元;兑现产业奖补、国有房地减租等政策7.55亿元,相关举措获温州市长张振丰肯定、《浙江日报》头版刊登报道;实现政府采购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合同额76.10亿元,居温州各县(市、区)第一;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提质扩面,市兴企融资担保公司累计为352户中小微企业低费率担保融资8.95亿元。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推进财政数字化改革,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新上线预算调整和调剂等七个模块,并实现预算单位全覆盖;全面实现代理银行非税收入划缴业务电子化;成功上线我市“浙里捐赠”“浙里报”应用。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产发集团和公发集团实现实体化运作,三大集团国企框架搭建完成,两家国企获得AA主体信用评级。
把牢财政运行监管
修订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管理办法,通过扩大国企项目监管覆盖、抓前期决策和资金来源等举措,从源头上防范债务风险;完成政府投资项目审核274.37亿元,核减财政资金15.34亿元。加强社保基金风险防范,出台企业职工社保征缴扩面五年行动实施方案,安排28.86亿元财政补助社保基金。
重点支出执行亮点
城市建设支出58.87亿元
镜头:去年10月,我市首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汀田街道联光村棚改项目工程主体全面结顶,比原计划提前两个月。项目总投资3.42亿元,建设7幢商住楼、5幢商业楼,棚户区环境“脏乱差”的场景将成为过往。
数据详解:投入29.67亿元,支持城市有机更新,推动棚户区改造、土地征收及回购、国有土地储备等工作;投入17.00亿元,支持区域基础配套建设,综合推进经济开发区、江南时尚轻工园区、滨海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南滨江生态科技园等基础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投入3.17亿元,支持城市精细化运维管理,助力智慧城市综合工程建设;投入2.36亿元,支持市政道路建设,保障开发区大道等项目资金。
交通建设45.94亿元
镜头:温州市域铁路S2线瑞安段主线贯通,进入全面冲刺收官阶段。在瑞安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辆往来不断……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随处可见。S2线瑞安段工程全长15.09公里,沿线设置7个车站和1个车辆段,将成为打通温瑞“半小时”交通圈的三大通道之一,助力瑞安打造“温州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和“浙江交通强省示范先行县”。
数据详解:投入34.02亿元,聚焦S3线附属配套工程(瑞安段)项目、S2线汀田车辆段上盖一层平台建设工程等重点项目,大力支持温州市域铁路建设;投入5.78亿元,支持330国道场桥至罗凤段、塘岙底隧道、龙瑞公路、104国道瑞安罗凤至塘下段(瑞祥四期)等重大道路交通项目建设;投入3.37亿元,支持城乡路桥码头建设维护,保障飞云江三桥南延伸线、普通国道养护(G104、G228、G322)、飞马公路铁炉至繁荣段改建等工程建设;投入1.79亿元支持城乡公交运营管理。
教育发展41.39亿元
镜头:新学期,瑞安市五中新校舍内热闹起来,充满江南水乡韵味的校园再次响起朗朗书声。该校园总投资5.15亿元,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普高教育投资项目,从筹划到建成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切实满足群众对更优质普高教育的需求。
数据详解:投入7.22亿元支持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塘下镇新城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塘下镇中心区崇泰职业学校建设工程、滨海实验小学、瑞安市第五中学迁建工程、瑞安市君子石实验小学(西岙小学)新建工程、瑞安市第十中学扩建工程、滨江幼儿园瑞嘉分园、陶山公办幼儿园、机关幼儿园锦湖分园等教育基建工程;投入7944万元支持学校教学设施设备购置维护和修缮改造。
社会保障33.05亿元
镜头:去年9月29日,我省首家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内开设的养老机构在高楼镇卫生院开业,共有51张养老床位,还设有中医康复科和医共体“全、专”联合门诊等特色科室,为我市医养结合发展提供新样本。
数据详解:补助社会保障风险准备金8.30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5.02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基金3.68亿元、工伤保险基金6500万元;投入1.63亿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推进残疾人托养康复中心项目建设,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投入1.53亿元,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院改建,落实城乡居民低保资金;投入1.24亿元,支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推进桃源幸福颐养院等工程;投入1.05亿元,支持双拥优抚工作开展,落实义务兵优待金。
振兴实体29.93亿元
镜头:近日,“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内,松田、科丰等省重大产业项目已开始作业,工人加班加点推进工程建设。该平台目前落地54个产业项目,其中省“152”项目10个、省重大项目11个,去年新引进产业项目9个,新开工产业项目8个,推动传统汽摩配产业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方向转型。
数据详解:实体振兴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投入12.49亿元,支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落实各类企业上市、金融发展等资金;投入9.41亿元,支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科技城等高能级产业平台建设;投入4.12亿元,支持实施人才科创首位战略,保障工业与信息化发展、人才工作等资金需求;投入3.32亿元,支持商贸服务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总部回归、消费券发放等工作。
2023年
“发展账”算一算
开源节流应对收支平衡压力
支出倾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随着防疫措施调整、扩大内需等各类政策影响逐渐显现,我国经济将迎来恢复性增长,加上瑞安经济韧性强、活力足,为我市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内需不足叠加外需收缩将对经济反弹形成较大压制,当前经济恢复的基础还不牢固,财政收支平衡压力依然比较突出。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瑞安实践的破题之年,我市将加力提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兼顾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集中财力办好大事要事,把更多资源用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上,支持产业转型、基本民生、乡村振兴、教育发展等紧要处。
促经济转型
全力助推高质量发展
安排振兴实体经济支出10.97亿元,主要安排各类扶企政策资金,落实“1+9”产业政策,支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总部回归等,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动能培育。
安排乡村振兴支出16.69亿元,主要用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与提升、水利设施建设项目、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等领域,以及各类农村农业政策补助等。
助有机更新
全力助推高能级提升
安排交通建设和运输支出7.33亿元,主要用于温瑞大道南山隧道、104国道瑞安罗凤至塘下段(瑞祥四期)、塘岙底隧道等重点工程建设。
安排城市建设和环境提升支出73.96亿元,主要用于城市建设、环境改善提升,包括“一把扫帚”环卫保洁、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以及污水处理厂、江南片路灯节能改造、东山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治理等建设。
保民生福祉
全力助推高品质生活
安排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支出95.15亿元,支持加快教育提质增效,保障医保基金、新冠疫情防控等,支持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
安排公共安全支出11.68亿元,保障交通、消防、食品安全等业务有序开展,加快构建“整体智治”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