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榕树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
■黄选坚

    每年生日,母亲都会煮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捧到我面前。点心基本都是素面,寓意长寿,盖头是两个鸡蛋,煎成两面黄,微焦,还能看到油在蛋白的褶皱里冒着气泡。汤汁用的是猪油下肉丝,放洋葱,出香味后再加自家酿的米酒,米酒顺着锅边走到油汤里“吱吱”地响,便有一股充满食欲的酒香味,随着热气蒸腾上来,弥漫出去,若是我正在屋外头候着,这时候就是“哧溜”一声咽下满嘴的口水了。这是刻在我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场景。

    参加工作后,我就像是被母亲放飞的纸鸢,虽然飞不远,但老是在外漂泊,于是吃点心就成了三餐没着落的无奈之举。当年在北麂岛工作,一上岛就要十来天,单位人多的时候,大家都会在乡政府的食堂里吃,一旦守岛的人不多,食堂供餐也就不正常了,有时候就要自己动手煮一些面条。从大岙的宿舍到单昌岙乡政府办公点是有一段距离的,碰到刮风下雨更懒得过去,就在大岙这边找家点心店对付了。大岙那边有岛上唯一的街,早餐店有三家(其实每个民宿都会有供餐),各不相同,食客可以自由选择,避免互相竞争的尴尬。一家是馒头店,一家是本地人开的面店,一家是文成人开的拉面店。

    本地人的面店,基本上是有客人在岛上,约了大家一起来吃,一烧就是好几碗,一字排开,北麂人的点心有岛上渔村饮食特点,一是气氛热烈,大火走起,把锅里油熬得嗞啦啦地响,恨不得让隔壁的邻居都知道他们家来了贵客;二是给足海鲜,一碗面条,必有两条有头有尾的小黄鱼或小鲳鱼盖头,杂有水潺、鳗干,料足汤鲜。北麂回来后,听说塘下也有家点心用朱梅鱼作料,生意极好,但我没去吃过,塘下海安那一带靠海,有些地方都是原来渔村转型过来的,想来也是和北麂的做法大同小异。

    除了北麂岛外,我在高楼镇工作时间更长,做的又是文字工作,加班写材料到夜半,便常常踅出去吃碗点心。夜半西村山里凉风吹过,老街上一片寂静,就是那几家点心店开着,漏出灯光。我常常去的点心店在街的中间位置,是一对老年夫妻经营的,老头背驼,瘦削,老太言不多,看上去很面善,他们的点心店是开得最晚的几家之一,要等到飞云江里放排经过的那批老顾客走了之后才打烊。当年山上往平原地带运输木材,陆地交通不便、运力不足,就是靠竹排运输的,俗称“放排”,在浙南的飞云江、瓯江一带很常见,在沈从文描写湘西的散文里也能找到只言片语。

    去这家点心店里最好是几个人结伴去,可以吃到最美味的猪头爿。猪头爿是早上从市场里买的,然后在锅里一直炖,炖出来的汤水就是这一天点心里的油汤,到半夜,汤水即将用完,猪头爿也炖出火候了,这时老头会打捞出来,作为佐菜卖给客人。猪头爿就这么几付,我们都要找准时机,早了还没捞出来,晚了就被放排客“抢”走了。于是,常常单位里几个年轻人约起来,踩着点“杀”过去,点一付猪头爿、一盘青菜,最后每人一碗拉面,开两瓶啤酒,店里的热气一下子就驱走了门外的凉气和身体的乏气。在山区工作,同事之间的交往相对比较纯粹,没有其他交际圈,就是单位几个人自娱自乐,半夜小酌,天南地北一通海聊,气氛就上来了。几年过后,这批同事都星散各地,偶尔遇见总是倍感亲切。

    正月未过,家人已各奔西东,一个人生活的时候,每到周末实在懒得生火做饭,就到周边找点心店对付三餐,比如去八角饮楼,点一碗桂圆蒸蛋,或者老县前的沙锅店,就着鱼丸汤吃一盘炒粉干。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找这些老店坐坐,看看形形色色的人等,给孤寂的家里带回一些烟火气息。只是蓦然回首之际,总不由想起那一碗来自母亲的热气腾腾的点心,想起被岁月折断的丝线,我已成了断线的纸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榕树谭
   第00004版:最新闻
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
初为奶奶
深 潭
专属毕业“礼”
晒太阳
瑞安日报 榕树谭 00003 那一碗热气腾腾的点心 ■黄选坚 2023-2-2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