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斌
温州有句俚语叫做“嬉嬉吃吃眙眙戏”。正月里,走亲访友、吃吃喝喝习以为常,这样的慢节奏充盈着我们的生活,新春的日子过得充实而有趣。
温州话“嬉嬉”就是“玩”的意思,在很多温州俚语中都带有“嬉”字,既体现当地人对自由自在、快乐休闲生活的向往,又告诫人们“业荒于嬉”的道理,如“嬉嬉当将息,睏睏当补食”“越嬉越懒,越吃越口淡”等。
在往年的春日里,我喜欢和朋友相约去登山,寓意新的一年更上一层楼、生活步步高。圣井山、白岩山等景点风景优美,是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尤其是圣井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瑞安市地名志》记载:“圣井山石殿,坐落于马屿镇圣井山,在海拔748.6米的圣井山之颠,坐西朝东偏北。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是浙南时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全石构建筑群,现存建筑群为明代万历至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占地410平方米,建筑面积229平方米……石殿神座前正中有一口泉眼井,终年不溢不涸,水位不变,泉水清洌甘甜,故誉为‘圣井’”。待到仲春时节,圣井山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次第开放,争奇斗艳,令人流连忘返。南宋诗人陈则翁曾有诗云:“白云护危壁,遥隔世人家。野径不多竹,幽兰自作花。”
今年初春,我却选择了去郊外散心,欣赏一下家门口的风景。江南多小桥流水,环境清幽,清澈灵动的塘河水,倒映着一片红砖黛瓦,极具水乡风情。我驱车来到了位于瑞平交界处孙桥社区的栏杆桥,据《瑞安市志》(2003版)记载:“栏杆桥,位于飞云镇(现为飞云街道)孙桥村,建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南北相向跨架,为五孔梁式石桥,跨度22.20米;中孔跨度4.55米,南首2孔4.35米和4.20米,北首2孔4.55米和4.20米。桥面宽3.10米。原有石栏杆,现栏杆仅剩留望柱1根,高0.82米,青石制作,该桥保持南宋原建风格,是研究浙南水乡古代桥梁建筑史的重要实物。”漫步在古石桥上,抚摸着粗糙的栏杆,仿佛感受到厚重的宋韵文化气息……
温州人对“吃”尤为讲究,俗话说“吃饭大似官”,又有“吃糕儿也着灡配”“鏖糟吃鏖糟大,了滞吃变猴头”等有趣的俗语。说起春节期间的时令美食,无外乎年糕和汤圆等。先说年糕,年糕是我们传统春节食品,因为“糕”与高谐音,年糕便成了“年年高”的象征。通常年糕分为两种,一种为不加任何调料的原味白色年糕,可以浸水贮藏;另一种是加红糖及桂花等调料的称之“糖糕”。过去打年糕,往往是放在石臼里捣,叫做“捣年糕”,捣年糕可是个“苦力活”,一根捣杵少说也有三十多斤重。再说汤圆,吃汤圆也叫吃元宵,源于北宋时出现的“煮糯为丸、糖为臛”的年俗,有着“团团圆圆”的寓意。如果你吃腻了正月里的油腻食品,不妨去忠义街逛逛,尝尝新鲜的瑞安风味,如甜而不腻的藕粉、松脆可口的炒米、香喷喷的炊糕等,但我最爱的还是李大同的糕点和老艺人现场制作的糖金樱(杏),入口即化,令人回味无穷。
如果说“吃吃”属于物质文化需求,那么,“眙眙戏”就是精神文化追求了,“眙眙戏”就是看戏。正月里去城里邂逅一场南戏,也是人生乐事。今年元宵,我约上朋友一家去忠义街闲逛,刚好赶上南戏馆上演经典剧目《白兔记》,剧情讲述五代时期刘知远从一个藉藉无名的流浪汉逆袭成为后汉开国皇帝,以及他与李三娘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其中咬脐郎井边认母的情节令戏迷们动容落泪,年轻演员吕佳容的精彩演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回想往年春日,我曾陪母亲去南戏馆看戏,她最喜欢越剧《五女拜寿》,剧中“忠与孝”主题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母亲还与我分享了“贪富欺贫”“智斗严嵩”“不离不弃”等故事桥段,使我在耳濡目染中领悟了传统曲艺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