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玉海楼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籍音乐家缪天瑞信札引出的传承往事
■余盛强
展柜里的信札
作者(左一)与董震宇(左三)等人拜访张维新(左二) 姚绍栋/摄
1962年6月27日缪天瑞写给张维新的信
扫一扫,看图文、视频

    日前,在董震宇“国风雅乐”中国民族乐器收藏展中,一个展柜里静静地陈列着一封泛黄的信札。这是一封珍藏了60多年的信札,记录着瑞籍著名音乐家缪天瑞与瑞安学生张维新的情谊,其背后还有一段音乐人的传承往事。

    缪天瑞何许人也

    懂音乐的人不能不知缪天瑞先生,不仅因为他在音乐方面的卓越成就,更在于其清淳高洁的品格,知礼节,重情义,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

    缪天瑞1908年出生于瑞安莘塍,别名穆静,1923年入上海艺术师范大学音乐科,师从吴梦非、丰子恺学习音乐理论。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著有《律学》,主编《中国音乐词典》《音乐百科词典》等辞书,曾担任《音乐教育》《乐风》等音乐杂志编辑,系统翻译了《音乐的构成》《曲调作法》等国外著作,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他的《律学》,为中国现代律学学科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

    抗战时,他曾回乡在温州师范学校教授音乐,不顾生命危险,组织学生歌咏队,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大大激发了军民的斗志。1949年,国民党政权即将崩溃之时,有些人忙于奔逃台湾,而正在台湾省工作的他反其道而行之,携妻女从台湾基隆坐货船返回瑞安老家,8月即北上天津,到刚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工作,投入到新中国的音乐事业中来。

    在他的履历上,有一串沉甸甸的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2001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首届金钟奖,授终身荣誉勋章……

    有人说,如果把李叔同算作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代音乐家的话,他的弟子丰子恺算作第二代音乐家,那么,丰子恺的学生缪天瑞则是第三代传承人。缪天瑞一生对中国音乐事业的贡献,当得起这评价。

    师生因何结缘

    近日,笔者与董震宇先生等人一起拜访原瑞安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现年85岁的张维新先生。

    “这封信大概写于1959年。”展柜中这张泛黄的信纸,附带一个封口微残的黄色信封。据张维新回忆,两人的信件往来不止这么一封,记得前前后后共有十来封。

    我们注意到信纸上的落款时间是“4月2日”,没有写年份,后来经查证,发现信封背面的邮戳日期是1959年,最终确认缪天瑞写这信的时间应该是1959年4月2日。

    信封印有“天津音乐学院”字样,但信纸仍然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只是前两字被他改成了“天津”,这是何意?原来,彼时中央音乐学院已从天津搬至北京,而缪天瑞留下来组建天津音乐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所以,缪先生写信时用原单位的信纸也不奇怪,但修改抬头的举动更凸显了老艺术家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

    当时,缪天瑞是一位有相当成就的音乐家,而张维新只是一位未上过音乐学院的普通音乐爱好者,两者地位极不对等。那么,缪天瑞为什么会给这么一位名不经传的音乐爱好者写信,并且保持多年的联络呢?

    张维新先生消释了笔者的疑惑。

    说起与恩师缪天瑞的结缘,不能不提缪天贵先生。在莘塍南镇缪氏家族,缪天瑞排行老大,他还有两位弟弟,三弟缪天荣是我国著名眼科医生,六弟缪天贵时任莘塍中学校长。张维新自小就喜欢音乐,悟性极高,能熟练地弹奏风琴。从瑞安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境贫困,加上身体原因,他不得不放弃报考音乐学院,选择到莘塍中学任教。但他仍利用业余时间找资料自学音乐。由于没有专业老师指导,他的学习逐渐陷入困境。校长缪天贵看在眼里,决心帮这位好学又谦逊的年轻人一把。他鼓励张维新给其大哥缪天瑞写信,有什么问题和困惑向他请教。起初,张维新心里忐忑,这样冒然去信,会不会太唐突?这位大音乐家这么忙,会在意我吗?

    张维新鼓起勇气给缪天瑞写了一封信。不久,他惊喜地收到了回信。信的开头是这么写的:“很高兴收到你的信与书,我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1958年中音院迁京,同时天津音乐学院创办,我便留在天津工作了。来信辗转费时,以至迟复……”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谦逊态度,完全没有大音乐家的架子。

    倾囊相授显真情

    “我在1949年曾一度回到故乡,十多年未见,故乡改变一定很大……” “你现在服务的学校,也是我小时候读书的地方,那时候有个钟老师教音乐,他对我学习音乐的兴趣启发,起了很大的作用。你现在正是做着从前钟老师所做的光荣的任务……”缪天瑞的来信娓娓道来,如唠家常。也许,是这位好学的年轻人触动了埋藏缪天瑞内心深处浓浓的家乡情结,勾起了他对往事的回忆,毕竟从1949年到天津后,他没再踏上故土了,而故乡是他永远的牵挂和思念。“我多年未与天贵通讯,替我问问他好”,“天贵”便是上文提到的缪天瑞的六弟缪天贵。

    在信中,缪天瑞勉励张维新,“你学习民间音乐已有基础,现在又在从事儿童音乐教学,那么你的创作与演奏,一定是结合实际的,决不能是‘土搞’”。

    当看到“土搞”两字时,笔者忍俊不禁,缪先生用上了只有家乡人才懂的俚语,言之切切,他知道张维新痴迷民间音乐,也有钻研精神,但这还不够,需要系统地学下去,要接地气,“我希望你能精读毛主席延安座谈会提到的那些名著,进一步明确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加强自己对音乐美术的认识,如果可能,进行一些民间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还提出,“在创作中,可以应用这种民间音乐”。

    此后,凡遇到音乐方面不懂的,张维新就会马上写信向缪天瑞先生请教,即便后来调到瑞安县机床厂工作,仍然与缪先生保持通信。而缪天瑞回信都非常认真,对张维新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认真回答,几乎是“句句有回,封封必复”。之前因故无缘音乐学院,但缪天瑞的谆谆教导弥补了张维新这一遗憾,给了他终生难忘的帮助。

    当天,在张维新家中,他拿出一撂撂泛黄的残破乐谱、旧教材,轻轻翻开,散发着油墨的芳香,这些资料都是缪天瑞寄给他的。尤其使他感动的是,缪天瑞将尚不能公开的音乐书籍另外油印了一份寄给他,并在信中嘱咐他一定要细细琢磨、好好消化。张维新俨然成了缪天瑞的“编外”学生,这份恩情张维新永远铭记在心,但由于现实原因,张维新始终都未能与恩师缪天瑞见上一面,不能不说是毕生莫大的遗憾。

    薪火相继写佳话

    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也成了张维新日后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动力。无论是担任音乐教师,还是就职县机床厂政工岗位,再到倾心授课老年大学,他一直秉持教书育人的信念,培育许多学子成长。

    调入工厂后,他以机床厂和市工人文化宫为基地,积极组织和开展职工业余音乐活动,创作《心里乐呵呵》《来吧,朋友们!》等作品,先后被选送参加省市会演并屡屡获奖,担任瑞安市音乐家协会副会长,培养出李慧珍等全国实力派歌星,还牵头组建了瑞安市首个合唱团。因成绩突出,他相继被评为温州市优秀宣传工作者、浙江省优秀政工师。2012年,他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瑞安市文艺事业突出贡献奖”。

    董震宇是其在机床厂工作时的同事,两人共处一个科室。遇到董震宇时,他仿佛又看到当年那个勤奋好学的自己。在工作中,就像当初缪天瑞帮助他一样,给了董震宇许多指导和帮助。董震宇说,张维新既是他工作上的领导,又是他在音乐方面的恩师和引路人,笛子吹奏和手风琴演奏都是张老师手把手教会他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张维新索性将家中尘封的十余封与缪天瑞往来的信札全部交由董震宇保管。

    缪天瑞先生在信札中所提到的事、涉及的人,对于我们了解他本人、他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信中涉及多位音乐界人士,比如郑剑西先生,也让人从字里行间窥见当时瑞安乃至我国音乐界的一些动态。

    当年,缪天瑞与张维新的书信往来,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艺术家谦和的待人接物风范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是对家乡学子的谆谆教导,让我们看到了三代音乐人的血脉传承,绵绵不断,历久弥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玉海楼
   第00004版:经信之窗
瑞籍音乐家缪天瑞信札引出的传承往事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3 瑞籍音乐家缪天瑞信札引出的传承往事 ■余盛强 2023-3-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