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护绿
592名三级“林长”齐挂帅
生态优先、绿字当头。
扶直树苗、挥锹铲土、培实新土……近日,市级总林长、市委书记李坚,市级总林长、市委副书记、市长秦肖率机关干部,来到云周街道南滨江景观带,同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合力栽下一株株树苗。
春风拂沃野,植绿正当时。一阵忙碌之后,百来株榉树、香樟、垂丝海棠、山茶树等树木昂然挺立,迎风招展,为罗阳大地再添几许新绿。
两位市级总林长以实际行动为城市添一片新绿,只是全市各级林长增绿护绿的一个缩影。
我市林业资源丰富,全市林地面积101.76万亩,拥有寨寮溪省级风景名胜区、花岩国家森林公园、福泉山省级森林公园等5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
“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林长制是我国生态文明领域又一重大制度创新。2021年底,全市592名林长走马上任,实现市乡村三级全覆盖。每位林长都有“责任田”,上任后,他们或穿山越岭,或跋山涉水,以实际行动守护绿水青山。
“林长制的推行,将实现森林资源保护从资规部门唱‘独角戏’到党政部门齐抓共管的‘大合唱’。”市资规局副局长林永富表示,林长制的全面推行,建立起党政统领、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奖惩有力的长效机制。
实施林长制,关键在“制”。《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方案》《瑞安市林长制市级会议制度》《瑞安市林长制林长巡查制度》……各项制度相继出台实施,我市建立起“1+7”的林长制工作制度体系。同时,发挥考绩指挥棒作用,加大林长制考核力度,出台了《瑞安市林长制工作考核评分细则、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林长制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制度体系的建设确保了林长制工作运行规范、信息畅通、评价公正,进一步压实了各方责任,确保了我市以林长制促‘林长治’。”林永富说。
林长制加快了国土绿化进度。按照《浙江省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方案(2020年-2024年)》,去年上级下达我市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任务18000亩(其中国家造林任务7757亩),我市超额完成18165亩,其中新造林15509亩。
国土绿化最终目的是惠及群众。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一村万树”行动计划,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示范村,目前已成功创建28个“一村万树”示范村,全面提升我市乡村绿化美化水平。
管绿
森林面积一年新增1.6万亩
近期,全市干部群众挥锹铲土,忙趁春风植新绿。坚持数量与质量、栽植与管理并重,我市实施植树造林与保护管理“两手抓、两手硬”。
近日,我市发布2023年第1号总林长令,对当前我市全面做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春季森林防火等重点工作作出动员部署。
“松材线虫病危害大,现在正值集中除治的关键阶段,需全力抓好防治工作。”日前,高楼镇镇级副林长、委员副镇长郑炜第一时间带着专业除治队伍,前往现场,协调相关事宜,监督实施疫木除治等一系列防治措施。
据介绍,松材线虫病是重大植物疫情,是国家重点管理的外来入侵物种,也是危及我国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的心腹之患。
“松材线虫病防治是一项长久、艰巨的系统性工程,事关‘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关系‘两山’发展的战略大局。”市资规局事业发展中心森林病虫防治科负责人陈国庆说,我市将以“可防可控”的信心、“严防严控”的决心、“长防长控”的恒心,坚决打好、打赢松材线虫病防治这场攻坚战、歼灭战、持久战。
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出台实施《瑞安市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计划(2021-2025)》,2022年完成除治面积7.2438万亩,清理疫木9.9728万株,实现疫点数量、疫情发生面积和病死树数量实现“三下降”。
同松材线虫病防治一样,森林防火也是保护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工作。去年以来,我市以林长制为引擎,多措并举,组建192人森林管护队伍、32人国有林场消防队和13支森林火情扑救队,投入1500万元快速推进“引水上山”工程、防火巡护道、防火隔离带建设,投入1000万元打造“智慧感知”森林防火平台,打造“人防、物防、技防”新典范,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因森林火灾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与此同时,我市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林地用途管制,2022年发现调查处置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案件51宗;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8.1%;严格古树名木保护,确保古树健康生长。
这一系列举措成效明显,厚植了绿色生态底色。2022年度,我市森林覆盖率46.19%,较上年增长1.74%;森林面积92.95万亩,较上年增长1.75%,森林蓄积量338.36万立方米,较上年增长2.7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森林生态改善更是吸引“稀有动物”现身瑞安。日前,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现身福泉林场,向外界展示了瑞安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用绿
林草产业产值达52.8亿元
从市区驱车,进入福泉林场,绵延山脉,满眼郁郁葱葱。这片林场正在从一座青山变成“金山”。
近日,我市以福泉林场、奇云林场等为主要开发区域的浙江省林业碳普惠项目,经过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碳汇研究所计量和监测最终产生4987吨减排量,并通过省相关部门备案。据悉,这是温州第一笔通过备案的林业碳汇减排量,不久就将上市交易了。目前每吨减排量市场价格在100元左右。
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这个过程就是森林碳汇。通过造林等林业活动,额外增加的碳汇,经规定程序认证后获得核证减排量,就可用于碳市场交易。也就是说,这样的树木靠着“呼吸”也能挣钱。
其实,我市碳汇工作已先行迈出了坚实一步。去年,我市列入全省第一批林业增汇试点县、首批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开放试点工作县,系温州唯一。目前,全市森林面积92.95万亩,森林蓄积量338.36万立方米,未来将有更多的生态效益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
据介绍,今年,我市将围绕林业碳汇试点县创建,对已有的碳汇造林和森林经营的区域开展基线调查工作,并作为《浙江省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试点区域对该方法学进行验证,为开发更多可交易碳汇资源及探索多途径林业碳汇价值实现贡献瑞安智慧。
除了这个未来可期的“绿色聚宝盆”之外,我市大力发展森林经济,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
走进圣井山森林康养基地,静态森林康养、动态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文化康养等建设颇具特色。去年,该处成功创建省级康养基地。根据申报材料,计划再通过5年,打造以瓯越文化、奇秀山水为背景的森林康养生态产业圈 ,力争年整体经营收入突破1亿元。
除了圣井山省级康养基地之外,去年,湖岭镇省级森林名镇、湖岭镇巾子山村省级森林氧吧纷纷成功创建,全市森林康养产业进一步做大。
此外,我市加快林业产品建设,持续发展春笋、马蹄笋、冬笋等产品,去年完成油茶新造林3019亩、油茶抚育1033亩;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去年完成3个省级“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帮扶项目。
数据是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市资规局提供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林草产业总产值逐步提升,去年实现总产值超50亿元,达52.8亿元,其中以第三产业为主,产值为30.1亿元。
[荣誉]
我市荣获2022年度省林长制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
我市荣获2022年度温州市林长制考核第一名
我市列入全省第一批林业增汇试点县,系温州唯一
我市列入首批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开放试点工作县,系温州唯一
福泉林场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奇云林场获评“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
红双林场被评为浙江省护林先进单位
南滨街道办事处被评为浙江省湿地保护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