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5时许,在玉海街道后垟大榕树后的便民服务点上,修衣铺店主王燕开始了她迟来许久的午餐,一碗清汤酱油面。这是一间夹在一排小铺中的修衣铺,面积不过3平方米,这是她的工作小天地,不管是换拉锁、剪裤腿还是改衣服,都不在话下。只见一针一线在手中飞舞,在她的巧手下,衣服上的小洞修补过后,几乎看不出破绽。
王燕今年51岁,是安徽人,来瑞安已有20多年。年轻时,她在老家读过服装设计的中专,会画设计图,在家也开过裁缝店。刚来瑞安时,她在一家服装厂工作,后来萌生了自己创业的念头。
经过多番寻觅,她最终选址后垟大榕树下。说干就干,她花几十块钱从废品站淘来了一台二手老式缝纫机,自己简单修理一下,加上一辆二手三轮车,撑上大太阳伞,就开始了摆摊修衣的营生。
后来,后垟路整改,将大榕树下 “小修小补”的摊位都移到了十几米开外的地方,不仅盖了简易铺,还粉刷一新。现在坐在铺子里缝缝补补,王燕很满意,她说:“别看铺子小,能挡风避雨,比以前可好多了。”
20多年来,靠着街坊邻居的口口相传,王燕的修衣铺一直坚持到现在,这也离不开她的勤奋和认真。每天早上7时许,她的修衣铺准时开门,忙起来有时候天黑了还没回家。这些年来,生意一直不错,面对顾客的催促,她只能说:“我这行都是针线活,慢工才能出细活,生意再好我也只能做这么多,慢慢来。”
狭小的铺子里,堆满了待修的衣物,其中还有几套价值不菲的婚纱。“别看我铺子小,还有几家婚纱店定点来我这里改尺寸。”说到此处,王燕笑开了怀。她说,这也是源于巧合。几年前的一个傍晚,婚纱店工作人员抱着婚纱来救急,称第二天新娘就要办婚礼了,可婚纱改了几次还是不合适。王燕接下了急单,改完后连夜坐车送去了新娘家,得到了一致肯定。就这样,婚纱店生意也找上了门。
王燕说,以前来找她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顾客,他们勤俭节约,补了很多次的衣服还舍不得扔,为了让老衣服更美观,她花了不少心思。现在随着网购兴起,也有不少年轻人找上门来改不合身的新衣服。
“昨天拿来的紫色外套改好了吗?这件新裙子再帮我改下。”短短半小时,就有七八位顾客上门。王燕匆忙吃完最后几口面,连汤都没顾上喝一口,又开始忙活起来。
凭借精湛的技术、认真的态度,王燕得到了许多客户的认可。“要把顾客的衣服当成自己的衣服认真对待,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换来顾客的信任。”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