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区解放路是一条老街,贯穿老城的东南,20世纪70至90年代是它最繁华的时候,那时商贾云集,无比热闹。在吊桥以东,这里曾遍布钟表店、自行车店、五金店等,如今自行车店被电动车店取代,吊桥附近还剩下几间稀稀落落的钟表修理店。
走进吊桥旁的第一家钟表修理店,一名理着利落寸头的中年男子正埋头在一张小桌前专注地维修手表。只见他手持镊子小心翼翼地夹起一颗微不可见的零件置入表盘内,定位、表盖复位、对时,动作行云流水,不一会儿,停滞的表针再次转动起来。他就是陈峰,这间“时运钟表”的店主,今年55岁,终日与钟表为伴。
坚持42年修理钟表
在这间十多个平方米的小店里,墙上挂满琳琅满目的时钟,柜台上摆着种类丰富的手表。一张充满年代感的老式木桌置于其间,桌上夹着一盏台灯,摆着小锤子、螺丝、镊子以及数不清的专用工具,这些都是陪伴他 “征战”多年的“老伙伴”。拉开桌下的两层木抽屉,里面摆满了各式待修的、修好的手表。木桌表面涂着黑色油漆,但在斑驳处又露出其他颜色的底漆。“木桌是从父亲手里传下来的,油漆上了一次又一次,比我年纪都大!”他说。
陈峰的父亲如今80多岁了,也是一名修表匠,年轻时曾在钟表眼镜合作社工作。“我是看着父亲修表长大的,他白天修不完的表晚上还点着灯继续修。”1980年,13岁的陈峰初一才读到一半就跟随父亲学习修钟表了,从熟练拆卸手表,到组装零部件,与各式各样的钟表打交道,吃上了技术饭。靠着自己的努力,18岁的他独自在西山脚下开了一间钟表修理店。
“在以前那个年代,手表可是结婚的大件物品,与缝纫机、自行车并称三大件。买块表不简单,普通工薪族可能要攒一年。”陈峰说,当时修表匠是很光鲜的职业,也正是依靠这门手艺,他养活了一家人。
几年后,陈峰将店搬到了解放东路,后因租金问题,更换了几次店址,现在的这家店已开了十几年。
甘愿做“时光守护者”
“瑞安以前修表的师傅不少,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愿意学,我这个岁数还在修表的屈指可数了。”陈峰说,在这条路上,还开着六七家钟表修理店,他算是元老了。
修一块表少则几分钟,长则几小时,陈峰一坐就是一整天。刚开始,他接触的大多是海鸥、上海等国产品牌手表,随着时代发展和手机普及,戴手表的人也逐年减少。同时,进口手表逐渐进入视线,他也修过价格不菲的卡地亚、劳力士等名表。有一些“恋旧”的客户会拿着老式的表找上门,这些表是长辈的遗物,很久不走了,但修好了也是一种念想。这样的故事,在陈峰这里还有很多。
一只机械表有200多个零件,小的零件只有一二毫米,每个零件都有不同的用处,这些陈峰都能如数家珍。“以前手表配件少,有些零件要自己手工做,轮齿上面的轴像头发丝这么细,要用锉刀一刀一刀锉出来,是精细活。”他介绍,手表内部结构复杂,修表匠除了要心细如尘,更要平心静气。
一门手艺,守一辈子。指针不停旋转,不露声色地带走了时间,陈峰静静守着他的钟表修理店,甘愿做着“时光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