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和朋友在南门菜市场买菜,海鲜摊位上几条蛤蟆鱼瞬间吸引了我们的眼光。好久没吃这种看似丑陋、味道超鲜的家乡菜了,说是7元一斤,我们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来一条大的,红烧!”
当天,我们就在朋友家聚餐。想不到经烹饪后,这一大盘热气腾腾的红烧蛤蟆鱼很快就见底了,连鱼汤大家都抢着喝。
说实在的,这个红烧蛤蟆鱼加工水平很重要。当天掌厨的陈小烟是烹饪的高手,他的红烧手艺很有北麂特色。他说,蛤蟆鱼清理干净后,先要焯水,然后放进大蒜等佐料炒。大蒜要多,最好是蒜叶。火候很重要。这些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一下子是理解不了的。
我们忘不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海岛。每当春天到了,碧波荡漾的北麂海域就有不少蛤蟆鱼,它们经济价值不高,鱼汛期间渔民有时会将蛤蟆鱼抛入大海放生。也有人把蛤蟆鱼带回家,那时生产队售价每斤仅四分钱。
渔家妇都有一手红烧蛤蟆鱼的手艺。蛤蟆鱼新鲜,鱼肉松脆,骨头也柔,特别是鱼肚,比猪肚还好吃。那时,捕捞的蛤蟆鱼如果重量达一两斤,就很适合家庭食用。蛤蟆鱼的红烧方法很讲究,去年在海岛,我的老同事金建海就曾专门教了我方法。那尾蛤蟆鱼有四五斤,他很麻利地处理了鱼的肚内,清洗干净后,就直接下锅了。对于烹饪他很有一套,他一边示范,一边说:“以前是放冷水烧开,焯水去腥和黏液,然后把水倒了,放入老酒和配料慢火烧开。现在采取直接红烧,用老酒代水,多放大蒜叶,味道更鲜。这样鱼的鲜味不会因为焯水流失,但清洗一定要干净。”他还特别关照,蛤蟆鱼的肝不能扔掉,这是高级调味品,能够让鱼的鲜度大大地增加。当一锅香喷喷的红烧蛤蟆鱼端上桌时,大家早就垂涎欲滴了……
大的蛤蟆鱼一条有十来斤重,最好是晒起来。当地渔民把蛤蟆鱼剖开清理干净,鱼肉用竹条撑开,一整排挂在通风的地方晾晒,远看犹如风筝,让海风呼呼地吹干,几天后就成了美味的下酒菜。我清晰地记得,父辈们一边撕开香喷喷的蛤蟆鱼,一边畅饮糯米酒侃大山。他们笑着说,这是神仙过的日子。
蛤蟆鱼是东海浅水区的一种硬骨鱼类,学名是鮟鱇,俗称蛤蟆鱼、琵琶鱼等,为世界性鱼类,在北麂海域分布较广。蛤蟆鱼头很大,嘴巴占了大部分,整体呈倒三角形,看着很丑陋。头部上方有个肉状突出,形似小灯笼,具有腺细胞,能够分泌光素,在光素酶的催化下发光。深海中的很多鱼类都有趋光性,于是小灯笼就成了蛤蟆鱼引诱食物的陷阱。蛤蟆鱼只需张大嘴巴,坐享自投罗网的小鱼。
岛上有一种传说,蛤蟆鱼幼时长得像蝌蚪,可是,淡水中的蝌蚪长大变成青蛙可以上岸,而大海中的蛤蟆鱼长大了还是蛤蟆鱼,只是经捕捞上岸,上了寻常百姓家餐桌,成为一道价廉物美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