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长凯
3月24日,记者从市监部门获悉,连日来,我市各地多家酿酒小作坊正积极申请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拓宽销售渠道,让自家酿制的酒产品走出“朋友圈”销售的困境,走向更大的市场。
困境: 销售局限在“朋友圈”
马屿镇清祥村的瑞安清祥酒厂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当地响当当的酿酒小作坊,酒厂负责人曹隆君是温州、瑞安两级“蜜沉沉”酒酿制技艺的非遗项目传承人。他说,他家的酒基本是靠熟人互相介绍和回头客进行销售,总的来说,很难突破朋友圈销售。
曹隆君一直想要“突破”。早在2019年11月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将“白酒生产线”从限制类轻工业中删除,一解困扰行业14年发展的“紧箍咒”,也给曹隆君带去了希望。
他第一时间前去申请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并准备通过品牌运营、设计包装来大干一场,“后来新冠疫情发生了,给餐饮业带来了很大影响,酒类销售也受到波及,计划只能暂时搁置。”
高楼大水缸酒厂的负责人张伟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现在我注册了商标,设计了全新的包装,虽然产品利润提高了,但销量还是不理想。”张伟说,他家的客户大多都是本村和周边的老客户,如今即使有了自己的品牌,但对市场来说,品牌知名度不高,还无法形成品牌效应。
突破: 积极拓宽销售渠道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餐饮行业、乡村旅游业开始复苏,酿酒小作坊也迎来了“春天”。
“我现在开了一个店铺卖酒,还推出了企业招待用的‘定制酒’,希望借此慢慢打开知名度,为后期的销售作铺垫。”曹隆君说,他已经申请了“温州老字号”认定,接下来准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系列产品。
曹隆君坦言,酿酒产业的资金回笼周期比较长,年份越长的产品,售价越高,“我相信,只要品质过关,通过市场运作,本地小作坊酒在将来也能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此外,他把自家的酒交由一些代理商代销,拓宽了销售渠道。
“现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我将销售的重点放在农家乐和酒店,目前已经与两家农家乐谈好了合作。”张伟说,他计划通过与超市合作,打通更多的销售渠道。
此外,他加大了产品研发力度,今年在高楼糟烧、糯米酒等品类的基础上,计划再推出桂花酒、杨梅酒、黄酒等产品。“丰富的酒类产品能满足不同客户的消费需求,未来三年,希望我们酿制的酒能在瑞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张伟说。
未来: 努力向“精特优”转变
我市酿酒、制酒的历史悠久,目前全市各类酿酒小作坊有上百家,由于生产条件简陋、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市场销售状况较差。近年来,为了规范净化酿酒小作坊的生产秩序,助推本地小作坊酒走向大市场,我市市监、卫健等部门严厉打击无证无照违法生产白酒行为,指导酿酒小作坊消除安全隐患,整治卫生环境,使用规范的酿酒设备,办理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证等,引导酿酒小作坊向“精特优”转变。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市监部门积极督促酿酒小作坊落实主体责任,帮扶解决生产销售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严格规范生产行为,提升产品质量,指导其有序拓宽销售渠道。
“小作坊酿制的本地酒极具地域特色,要突破‘朋友圈’销售的困境,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业内人士苏先生说,未来,酿酒小作坊要在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积极利用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资源,拓宽销售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