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云江
在瑞安邮电北路一侧,闻名遐迩的德象女子高等小学堂(简称德象女校)的楼亭,至今还伫立街边,这座颇具西式风格的敢心亭,是德象女校标志性建筑,现为瑞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德象女校是瑞安第一所近代的女子高等小学堂,创办人吴之翰先生被誉为“瑞安女学第一人”。
兴办女学 鼓励女生毅武自强
吴之翰为晚清廪贡生,在维新运动和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深怀兴学图强的决心,热忱地方教育事业,兴办学校,为家乡百姓开蒙启智。
1902年至1906年间,吴之翰参与了三所小学堂的创办。1902年,他和饶方猷、周之冕在县城显佑庙(今瑞安玉海第二小学)创办西北蒙学堂。1906年春,他在县城卫房宫(今瑞安剧院)创办毅武女子初等小学堂,接着又与萧仁果在县城小沙堤原玉尺书院创办德象女子小学堂,同年将女学蒙塾及毅武、宣文等女子初等小学堂并入,扩大学校规模,定名为“德象女子高等小学堂”,开启了瑞安女子高小教育之先河。据《浙江教育官报》1908年刊载的《1907年全省学务统计表》统计,瑞安女学生数达95人之多,名列全省之冠。
创办德象女校的困难之大,是后人无法想象的。旧时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不赞成女子入学读书,尤其女子到了十二三岁谈婚论嫁的年龄,不可随便抛头露面,动员这些女孩入学,面临巨大的阻力。吴之翰不畏艰难,亲自登门家访,苦口婆心地说服女孩家长。其时,孙诒让亦给予大力支持,把女儿孙韵箫送进德象女校入读,为望族世家子女入学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为鼓励更多的女孩入学,吴之翰办学不仅不收学费,自行捐垫教习修金,甚至自费购书本纸墨资助学生。他创办女学的初衷是:“女之子者国民之母也,为国民之母,而无智识无学问以教养其未来之国民,亦何贵乎有此无用之母氏耶?”为鼓励女生学习毅武自强的精神,规定入校女生的名字中凡含有“莺、燕、花、柳”等字,均要改为“毅、武、强、华”。
他富有远见,注重女生的体育活动,特地聘请瑞安中学体操教员为女生上体育课,倡导女子要解放自身,还要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他敢于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旧习,力排众议,聘用10多名男教员在女校任教,曾撰写《论现在女学必须参用男教员之理由》一文。
1928年,德象女校并入瑞安县立中心小学,创办22年来,毕业学生达千余人,培养了一批民国才女,为地方近代女子教育做出很大的贡献。
满怀激情 参与各类社会活动
1922年2月,吴之翰受聘为瑞安中学国文教员,因学识渊博、思维敏捷而深受学生欢迎。据瑞中1929届毕业的中科院编审黄宗甄回忆,吴老师曾在敢心楼以夜校形式开办中文进修班,招收约30名瑞中学生,亲自执教,每周上课三个晚上,教学内容以《古文观止》为主,辅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桐城派的文章。学生在敢心楼既可进修还可寄宿,张之玉(张志玉,瑞中1928届毕业,革命烈士)当年也曾在此楼进修住宿。
吴之翰思想开明,富有家国情怀。庚子事变后,他与孙诒让、林文潜等共创“演说会”,每逢朔望日公开演讲国内外新闻,宣传维新救国,时常滔滔不绝,以至力竭声嘶,日晏人散才归。他曾筹建“诗词改良会”,制止社会上演《摘樱桃》《鬼打贼》等凶残戏曲,虽遭到地方恶势力的抵制,却坚持言人所不敢言、为人所不敢为,大有“虽千夫所指,吾独往矣”的豪气。
五四运动前后,他积极投身平民教育,创办半日制学堂,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做工,使失学的贫民子女也有机会读书识字。五卅运动时,他已年近六旬,仍满怀激情与青年人一起参加反帝斗争。当时米荒严重,不法奸商从飞云江偷运大米到海上高价出售,他带领学生阻拦奸商偷运粮食,查获后就地平价卖给平民百姓,因而激怒当地权贵向省诬告,遭到无端通缉。
热心公益 挺身改良飞云渡
吴之翰富而不奢,生活俭朴,热心公益,古道侠肠,凡有利民生的事都带头去干,筑桥、修路、办学校、兴水利,为民办实事不惜千金。为人敢作敢当,不顾风险,不避利害,坊间不少人讥笑他“憨”,对此他面无愠色,却对“憨”情有独钟,索性把自己捐建及自费建造的亭、台、楼、阁、社、园、池、桥等八处建筑都冠以“憨”字,并自号“八憨老人”。
宣统初年,西临西河的德象女校,因东西两岸没有桥梁,西岸学生必须绕一个大圈方可到校。为方便师生及民众的来往通行,他自费在校边建造了东通小沙巷、西通第三巷的桥梁,名为“憨桥”,邀请瑞安书法名家池志澂为之题联。
池志澂素来钦佩吴之翰情系桑梓的善行义举,欣然应允,但认为以“憨”名桥不大文雅,便将憨字拆为“敢心”两字,撰联云:“湖上桥,桥上亭,亭上楼台,廿载经营,公真果敢者;壁中石,石中书,书中姓氏,千秋纪念,我亦有心人。”巧妙地把“敢心”两字嵌在上下联语最后第二字中,隐喻造桥者果敢、有心的初衷。吴之翰亦在《敢心桥记》中正名:“是非具有果敢之心者不能,亦非具有敢人所不敢者不为也。因名其桥曰敢心桥,谓其亭曰敢心亭。”如今敢心(憨)桥荡然无存,但敢心(憨)亭及石壁对联犹在,成为后人敬仰的一处古迹。憨桥和敢心桥对联的来历,亦成为佳话而在瑞安民间流传。
瑞安飞云渡是浙闽商旅必经之地,因管理废弛,1905年8月渡船失事,造成溺死13人的惨剧,一时地方哗然。吴之翰闻讯后挺身而出,发起创立“飞云江义渡改良会”并任会长,以不怕得罪人的勇气整顿飞云渡,制订新章程,革除旧弊端,完善义渡船工的选考制度,定期检查修理船只,捐建扩建南岸码道,并新建北岸待渡亭。经过改良后的飞云渡,便利了江上往来行旅,对城乡交流,繁荣瑞安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吴之翰性情耿直,刚毅正气,不畏怨谤,曾为自家正门、正堂、书房撰写以表心志的联语:“任重道远;事修谤兴。”“无我无人,憨痴顽诞;不忮不求,磊落光明。”“招愚人怨,好弄笔墨;凛知事戒,勿报睚目。”
邑人深为敬佩吴之翰先生的正直刚毅、不惮劳怨、急公好义、乐济善施的精神,曾著文为其作生动的写照:吴君贞心毅力之强,自不可及,十年来奔走地方日不暇给,席不暇暖。其一往无前之勇气,百折不回之耐力,真所谓千山万岳,一时崩坼而不以为意;怒涛骇浪,蓦然号鸣而不改其容。
【人物名片】
吴之翰(1876—1931),原名树湝,字子屏,清廪贡生,瑞安桐溪人,后迁县城第三巷。1922年,受聘为瑞安县立中学国文教员。他平生忧国忧民,为人刚正不阿,富有远见,勇于创新,仗义疏财,不惮劳怨,热心地方公益,尤其为地方近代女子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是瑞安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人物,被誉为“瑞安女学第一人”。《温州市志》《瑞安市志》有传。
扫一扫,看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