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峥 叶佩伦
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稳步推进,在无数治水人的努力下,水清岸绿的优美环境又回到了市民身边,我市部分河道更是被评为“温州市最美河湖”,瑞祥新区三叉河就是其中之一。不久前,民间河长们焦急地向《直击焦点》栏目反映,三叉河的源头之一西岙河正面临断流、“消亡”的危险。情况真的如此吗?记者随即展开了调查。
西岙河上游断流 雨天形成“路上溪”
3月29日上午,记者与民间河长来到瑞祥新区安阳路和瑞枫线交叉口,顺着北侧改造中的道路,走到文昌路的小公园前。在靠近西侧山边,一条小溪宽窄不一,宽的有三四米,狭窄处不足一米。溪水顺着山体往下流,消失在一座小桥下“涵洞”内。顺着溪流往上走,溪流在一处废弃采石场的入口处断了,断头处上方被建筑砖石填满,上面还摆放了一个建筑垃圾铁皮收纳箱。
民间河长进入采石场山坳内寻找,发现一侧山体上有水流落下,形成了一个“小瀑布”,瀑布流下的水汇入旁边的一处小水塘后消失。“我们一路走过来,发现水流在这里断头后,应该流到地下去了。”民间河长吴万焕说。
记者等人从山体走势和溪流的走向,初步判断下游的溪流和上游的水塘之间是相连的,中间部分被填埋了。走访时,正值天空下小雨,民间河长们发现,溪流断头处旁边的道路上形成了一条“路上溪”。“小雨就已经在地上形成水流了,如果台风天下暴雨,这个地方的水肯定会漫到路面上。”民间河长张万建说。
由于这处西岙河上游属于一个山坳,周边山水汇聚到这里,民间河长们担心汛期排涝存在问题。“这个地形刚好是一个漏斗型,两边高中间低,如果汛期发生暴雨山洪,那么洪水势必会影响到旁边小区,危及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民间河长洪端艮说。
河道岂能改涵管 新开挖河道哪去了
记者和民间河长们顺着水流往下游走,发现溪水流入桥下涵洞,而与溪流交叉的是正在施工中的文昌路,通过无人机航拍发现,道路施工场地内有不少断裂、裸露的涵管,涵洞方向一百多米外正是西岙河。
民间河长推测溪水从桥下进入了涵管,然后通往西岙河,但破损的地下涵管,能否发挥通水排水的功能令人怀疑。“西岙河上游被填埋断流,这里又变成地下河,相关部门有没有进行监管?”洪端艮发问。
通过调查,记者拿到了一份2018年12月瑞安市水利局给瑞安市安阳中心城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瑞祥该储备地块河道改线占用水域的批复文件。批复显示,对西侧西岙河部分河道进行填埋,并往西改线开挖新河道,要求新河道平均宽度6米。原先填埋、占用的水域面积是1271平方米,新开挖水域面积是1763平方米,增加了水域面积492平方米,要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那么,西岙河上游这段河流,到底有没有按照批复进行施工呢?记者走访了水利部门。市水利局安阳水利所所长何晓东告诉记者,建设单位没有按照批文要求实施。“按照批文的要求,他们没有开挖到位,2019年3月,我们曾经去那边检查,就发现这个问题,然后也函告过对方。”何晓东说,根据当时的批复要求,相关单位必须严格遵循先开挖后填埋的原则,新河道要经水利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河道填埋,这意味着新河道的验收是老河道填埋的前置条件。
根据批复中的规划图,记者了解到新开挖河道长度近300米,从废弃采石场到地下涵管处,对比实地走访的现状,西岙河上游河道宽度大多没有达到6米的标准。
新河道现状不达标 后续整改难度大
在采访过程中,何晓东告诉记者,水利部门在巡河中发现了开挖的新河道没有达到批复标准,他们也多次采取函告和通知的形式要求安阳中心城区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进行整改,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回应,他们也没有参与新河道竣工验收。
然而,当记者向安阳中心城区开发建设中心进行求证时,又得到了不一样的答复。该中心发展规划科科长陈海强向记者出示了当时西岙河新开挖河道的竣工验收图纸,证明当时新开挖的河道达到了6米宽河道标准。但是,该工程的验收,水利部门却没有参与。
“因为工程量比较小,当时是五方主体直接内部验收的,就是业主方、施工方、设计方、勘察方还有监理方。”陈海强介绍道。
对于为何没有要求水利部门参与验收,陈海强表示,由于时间久远,他也不是很清楚,但是,他认为当时新河道肯定达到了相关要求。几年前新开挖河道的情况,记者已经无从求证,但从西岙河上游的现状来看,宽度达不到6米的设计标准。此外,这段河道还存在被侵占、填埋等情况。“西岙河的上游,就是采石场这段,如果属于侵占河道的行为,我们肯定会严厉查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何晓东说。
调查中记者从文昌路施工方了解到,西岙河上游地下涵管的这段河道,将在文昌路施工时同步进行改造,计划开挖6米宽河道,目前已经在同步进行中,预计在6月份能够恢复原先的地面河状态。那么,上游断流和“路上溪”的河道会不会进行整改?“针对西岙河上游这一段,目前还是没有相应的开挖和疏浚计划。如果是已经完成施工的河流,按职责来分,由当地街道为主进行疏浚。”陈海强说。
[编后]
水是河流的灵魂,更是“三叉河”能够荣获温州级美丽河湖的基础。作为三叉河三个源头之一的西岙河,从2019年河道改道后可谓“命运多舛”,上游河道变成“小溪”,部分河道改成地下涵管,整条河道可以用“面目全非”来形容。文件批复和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折射出相关部门“重批轻管、以批代管”的思维。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尽快协商拿出一个可行的办法,消除隐患、畅通河道,还西岙河及周边群众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