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夏盈瑜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眼下,在瑞安丁山二期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1500亩海水稻正开展下田插秧,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今年的海水稻首次开展双季稻试验种植,其中早稻全部采用普通品种。
曾经的“沧海”,真的变成桑田!
浙江省是全国海岸线较长、滩涂较多的省份,其中温州的滩涂就占了全省的25%。历经多年试验,瑞安成功在滩涂上种植海水稻并规模种植普通水稻品种,其标志性的意义就在于,为中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了崭新思路。
效益不如养殖甚至不如种菜,为何还要开展盐碱地种粮?瑞安积累的海水稻种植经验,能否在我国沿海盐碱地上推广?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滩涂盐碱地种植的“瑞安经验与思路”。
盐碱地种上普通水稻
5月3日上午,在丁山二期海水稻东南沿海示范基地,机器轰鸣,一派繁忙景象。插秧机驶过,一排排整齐的秧苗蔓延成列,沉寂的盐碱地顿时变得绿意盎然。
“今年,我们率全国之先在盐碱地上种植双季稻,其中早稻全部用上普通水稻品种。”海水稻示范基地负责人、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秀炜告诉记者,经过四年的盐碱地改良,这里的土壤盐分从6‰降到3‰左右,已经适合种植普通稻种。
这意味着,盐碱地改良后达到普通良田的标准。沧海成桑田,变成了现实。
瑞安丁山海水稻示范基地,共有盐碱地1500亩,这里过去属于滩涂围垦的重度盐碱地,盐碱含量是普通土地的10倍左右,无法进行耕种。2019年5月,浙江瑞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的科研团队合作后,引进海水稻,通过智能化合作种植,化滩涂为良田。
盐碱地泥土含量少、含盐量高、地下情况复杂未知……比起普通水稻种植,海水稻种植难度显然更高。
陈秀炜介绍,当年,瑞安海水稻种下后就颇有些“水土不服”,研究团队通过“四维改良法”,结合“一体化泵站”等工具,逐步解决了这一系列难题。
成功解决“种不了”的问题后,瑞安海水稻团队开始思索如何“种得好”。他们引进了整套智慧农业设备,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结合视频监控、传感器等技术手段,远程对土地的温湿度、盐碱度、灌溉水的pH值、农作物的生长态势等进行全方位控制与检测,种植变得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在4个丰收季之后,陈秀炜看到了瑞安丁山海水稻成果——平均亩产从2019年的不到300公斤,攀升到现在的400公斤,最高亩产达560公斤。土地含盐量从6‰降至3‰,单季稻变为两季稻,耐盐碱品种变为普通水稻品种。
得知瑞安盐碱地能种双季稻并规模种植普通品种,今春,陈秀炜已经接待了前来观摩的十多个专家团队。
“稻蔬轮作可快速降低土壤的盐碱度,提升海水稻的品质和产量。”陈秀炜说,四年来基地一直采取“一季稻一季蔬菜”的种植模式,对盐碱地的改良起了很大帮助,加上瑞安春季雨水充沛,对盐碱的稀释有很大的帮助,辅以科技手段,早稻大面积种植普通品种完全可行。
据介绍,下半年,基地还会采取普通稻种和耐盐碱稻种相结合的方法种植,以此来比较产量上的区别,为来年的种植做好参照。
为把盐碱地的效益发挥得更大,在两季水稻收获后,基地还会尝试“一年三种”,穿插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油菜等。
海水稻效益几何
貌不惊人的海水稻,正在描摹浙江粮食增产的新版图。
种植海水稻,效益几何?
为鼓励团队对沿海滩涂的耕种,根据相关政策,从2021年开始,我市分3年发放每亩4000元垦后养护补助,并参照晚稻收购价订单收购约四成海水稻谷,其余由企业自行市场销售。
根据瑞安海水稻示范基地提供的数据:这4年,单单从种植上看,海水稻种植实现了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利。海水稻米批发价比本地普通稻米高20%至40%。
与浙南最大的连片粮食种植基地——瑞安天井垟相比,2022年天井垟早晚稻亩均产量分别为420公斤与435公斤,亩均成本分别为925元与1035元,亩均效益分别为685元和495元。而同年瑞安丁山海水稻,单季稻亩均产量400公斤,亩均成本1200元,亩均效益超过1000元。
2022年4月22日,温州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组织了专家评鉴会,19个温州本地稻米样品参加评比。专家一致认为,瑞安丁山海水稻口感最佳。
可以说,在推广海水稻且对围垦滩涂进行改良改造上,温州是起步比较早、各项试验比较多的区域。据温州市农业局提供的资料,早在2011年,温州就在龙湾空港新区围垦区域做了水稻栽培实验,当年实现亩产100公斤。之后,乐清农业大户采用淡水灌溉、开沟起垄等方法,实现平均亩产300公斤。2019年,瑞安和袁隆平团队合作,由专业团队入驻开展盐碱地种植,树立起海水稻种植的标杆。
经过多年努力,瑞安海水稻种植团队根据土壤的不同盐分,种植的不同品种,建立了产前、产中、产后数字化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当前,除了瑞安基地外,还在温州七都、台州玉环等地种植了千亩海水稻。2023年底,瑞安海水稻团队将实现突破万亩海水稻种植目标,并决心在东南沿海种植海水稻3万亩以上,和全国更多的海水稻种植团队一起,共同将袁隆平院士“亿亩荒滩变良田”“禾下乘凉”的愿景逐渐变为现实。
瑞安经验可否复制推广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
我国有近15亿亩盐碱地,其中2亿至3亿亩的盐碱地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有专家测算,如果在1亿亩盐碱地推广海水稻,按亩产300公斤保守计算,年产量将达到300亿公斤,能养活8000万人。
瑞安的海水稻,已从科研试验迈向规模化推广。作为可复制模式,能否向我国近15亿亩盐碱地推广?
温州市农业农村局专家表示,瑞安的实践证明,不是拿到一个优质耐盐碱品种就可以种植,从长久来说,还是要对土壤这个根本进行改良。
这也得到陈秀炜的认可。我市邻靠东南沿海,多雨水、多高温。雨季,土地含盐量下降,而随之而来的干旱天气,又会提升土壤盐碱含量。面对这种“反复”,需综合利用周边淡水水源灌溉的条件,辅以“四维改良法”等科技手法,并在冬季增种一季蔬菜,改善土壤有机物含量,提升海水稻的质量和产量。
他认为,这些做法,是在温州等东南沿海特有的地理条件和优势下才能实现的,而新疆、内蒙古等地的盐碱地完全不同。瑞安的做法,对于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沿海的滩涂,有非常大的参考价值。
大面积种植海水稻,单单靠一种“提倡”难以实现。各级政府不能忽略的是,这个“事关粮食安全问题”的大事,决不能简单算眼下投入产出这笔账。只有站位更高,海水稻种植和盐碱地利用,才可能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种植结构调整,并对可耕种面积作适当的补充。
好在这种意识在慢慢强化,特别是先行先试的瑞安。目前,瑞安正积极在盐碱地试验,探索出更多适合温州种植的新路子,带动当地农户种植,促进种植业升级。
接下来,温州市有望将围垦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纳入系统性的规划,接轨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联动。
[评论] 从一粒万年米到沧海变桑田的意义
沧海变桑田,是历史行进过程中巨大的地理质变,对当下的中国,则是解决粮食安全的一片新“高地”,其意义自不待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粮食安全、吃饭问题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
那么,中国粮来自哪里?
首先,对18亿亩耕地的严防死守,这条红线不能突破。这些年,“非粮化”“非农化”现象时有出现,各种建设对耕地的占用和破坏时有发生,有些侵占是不可逆的。在耕地缩水的情形下,造地当然是治本之策,而利用好盐碱地、种植好海水稻,正是开源之举。
其次,粮食种业需要不断创新,激活粮食的“芯片”。粮食安全的前提是种业安全,在温州今年大面积推广试种普通水稻品种之前,院士团队培育的有完整中国知识产权的耐盐碱海水稻株种,为东南沿海盐碱地推广种植海水稻奠定了基础。而这个基础产生的最直接效应,就是改良了盐碱地,为普通水稻品种开辟了种植通道,为滩涂盐碱地后备资源生态化利用探索出新路径。
再者,强化对沿海湿地生态的修复和改善。通过不断实践,打造出海水稻粮食安全试验区,并通过实施岸线修复、养殖清理、土壤改良、生态整治等工程,优化片区生态格局,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彻底改变盐碱地的“先天不足”,提升粮食生产。
去年,“稻·源·启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国家博物馆持续展出3个多月。跟随展览,人们品味洋溢着万年稻香的上山文化。小小米粒,也向世人诉说着中华文明为稻作农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而我们今天关于盐碱地、海水稻的探索,或许就是万年后的另外“一粒米”,但它的意义,肯定不只是指向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