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油菜花、杜鹃花……入春以来,云江大地繁花漫枝,花团锦簇,吸引众多游客踏青观赏,感受家门口“诗”的魅力。花开成海,花盛即景,花花“视”界点燃了“烟火”,集聚了人气,成为疫情散去之后人们的“网红打卡地”,成为瑞城满血复活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赏花向来是件雅事,花的姹紫嫣红、馥郁芬芳对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花海景观带来的视觉震撼,人人皆成看景人,人人皆是景中人。枝头的花开得绚烂,除了招蜂引蝶,赏花的人来得也不少。如何把“赏花游”培育升级为“赏花经济”,让一朵鲜花“开出”一项产业,放大花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赋能乡村振兴,这是繁花落尽之后需要的冷思考。
花无百日红。花期一般比较短,季节性强,且受气候条件限制大,时常“昙花一现”,赏花游难以持久。有的地方赏花游内容单一,“花”样不多,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一片繁花的背后难掩旅游产品供应不足、配套不完善等系列问题,单纯的“赏花游”较难形成持续性的吸引力,简单粗放的“赏花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对赏花活动高品质、多元化的现实需求与心理期待。加上“年年岁岁花相似”带来的审美疲劳,难以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
花期虽短,但产业可长。在种植之初,要做好花时规划,通过花种搭配延长花期,让花持续引流,为“打卡热”不断加油,让赏花经济充分释放不同时段的消费能力和个性特征。当然,花作为引流的一种媒介,不只局限于看闻观赏,不只停留于打卡拍照,赏花经济的价值远不止于赏花。要以花为媒介、以花为招牌,发挥其引爆效应,把人引进来,把消费留下来,把货带出去,既引客又留客,既聚人气又集财气,既赚吆喝又赚钱,变“流量”为“留量”,变“颜值”为“产值”。坚持融入“赏花+”模式,拓展游玩内容,丰富消费业态,打通“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力延游客停留时间,培育沉浸式旅游,解决“看一眼就走”问题,告别“走马观花”式赏花。
培育赏花经济的功夫还在花外,要逐步打开二次消费的空间,将“赏花经济”与农耕体验、生态康养、研学旅行、户外活动等多业态进行融合,大力发展田园采摘、芳香骑行等体验活动,推进“赏花经济”由单一的“门票经济”向“二次消费”转型,从卖花向卖农货、卖体验转变,把花资源转化为花经济。只有不断翻出“新花样”,赏花经济才能余香悠长。
发展赏花经济,从长远角度来说,需要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做足“花”文章,强化“花内”的沉浸感及“花外”的吸引力,让赏花经济行稳致远。比如充分挖掘花的多重利用价值,积极研发鲜花加工产品与“花谢后”产品,生产特色手工艺品、花卉特色食品、花卉文创产品等,为游客提供看花海、闻花香、尝花食、品花茶、玩花艺,借花促进村民就业创业,发展创意,实现增收。
赏花经济要“常开不败”,还要做好文化引领、文化植入,通过挖掘特色民俗、历史文化以及特色自然景观,借助文化营销,注入更多文化元素,用“文化味”扩展“赏花经济”的内涵,培育赏花文化品牌,将赏花游倾情打造成为“闻香之旅”“养生之旅”“养心之旅”“文化之旅”,让花成为一种乡愁。
鲜花点缀大地,美好装饰生活。期待云江大地的鲜花来年开得更灿烂、更芬芳,使富贵之花成为富民之花,引领更多群众走上“花香四溢”的共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