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直击焦点》栏目播出了《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再开放 为何迟迟不能实现?》的报道,关注了市民对重新开放校园体育设施的期盼。节目播出后,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近日多所学校再度为市民锻炼敞开了大门。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的建设力度,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地方的健身场地仍存在供给不充分、发展不平衡、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等问题。倡导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缓解我市公共体育设施资源不足与部分体育设施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早在2014年,瑞安市政府就把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列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就近进行体育健身活动的需求。当年,全市共开放了19所学校的体育设施。2018年,我市又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开放的学校增加到35所。疫情期间,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一度被迫暂停。现在疫情已“乙类乙管”,春暖花开,正是各学校打开大门欢迎锻炼者的时候。
而在重启的过程中,个别学校显得“不积极”,是因为有顾虑:延长学校的开放时间,就得安排更多人手管理,可能会给学校的财务状况增添负担;各中小学校均设有晚托班,需要重新调整开放时间。更重要的是,一旦有市民在锻炼过程中出现意外,谁来担责?这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学校“事不避难”, 做好事不要怕麻烦,进一步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校方应该意识到,学校运动场馆资源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一部分,是属于学校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属于全体市民的。学校作为城市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主动开放运动场馆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对于开放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不妨集思广益,由教育部门、学校、社区和居民代表展开共同协商,制订合理的安全保障方案,明确权责界限;开放时间、开放清单,最好能一目了然,广泛告知;出台文明健身公约,敦促市民爱护校内场馆设施,杜绝乱扔垃圾、噪音扰民等不文明现象。
只要积极想办法、想对策,当前遇到的一些问题,我们相信是可以逐步解决的。既然学校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是一件便民惠民的好事,就应该把好事办好、办实,共同为瑞安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