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如果建而不管,或者管理不好,非但成不了“民心工程”,反而会成为群众怨声载道的“伤心工程”。
近日,瑞安集云山“平西游步道”的管理问题引发市民热议。这条四公里长的游步道于2022年9月份投入使用,可建成后9个来月,路灯就没有亮过一次,并且游步道的两侧杂草丛生,村民抱怨:“游步道建好后扔这边,草长这么高,也没人来管理过。”
像这种“建而不管”“建而失管”的民生工程不是个例。前段时间,塘下镇万米滨水慢行道上安装的路灯成了摆设,群众反映:“工程竣工时路灯亮过几天,之后就再也没亮过。”飞云街道云旺路因长期无人修补,道路坑坑洼洼,群众大失所望。在市民监督团的督促之下,这些脱管的公共设施最后都得到了修复或完善。
有一句俗话:“生而不养,断指可报”,指的是父母没有履行养育子女的责任,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就比较淡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就好比我们的孩子,决不能“生而不管”,在把它建好的同时,更要管好。
民生工程之所以被称为“民心工程”,就在于这些工程凝聚了群众所盼、民心所向,更是大家经常接触、长期使用的,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中体会和感受的。对这些建好的民生工程不管不顾,甚至让其“自生自灭”,损失的是大笔的资金,损害的则是政府部门的形象。
民生工程建而不管,存在诸多原因。维护经费不到位、考核机制不细致、交接工作未落实,都可能导致工程建好后无人管理。而归根结底,这种现象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责任心不无关系。
因此,相关部门在实施项目时,要考虑得更加周全,避免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在交接项目时,衔接更加顺畅,避免出现脱管空档;在长效保障机制上,安排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出现缺少经费、运维困难;在督考机制上,更加严格有效,避免问题出现时“板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工作作风上,更加深入务实,避免出现群众反映多时而部门无动于衷。
民生工程,“建好”只是开篇,而“管好”“用好”才能发挥最大的惠民利民作用,才能让民生工程成为人人受益、人人点赞的“民心工程”。做好民生工程“建、管、用”这篇文章,值得深思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