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16版:复刊30周年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的报纸青春的人
■陈思义

    我去当总编的1998年5月,办报近5年的《瑞安报》可谓年轻有为,上班第一天我就感受到青春的气息,浸染着长期在政府办公室呆呆地拿笔杆子的我。我也善于满足,俊男靓女们一句“陈老师”就把我叫得兴高采烈。记者李群后来在一篇文章里就说过“在我的印象中,他不是位严肃的领导,更是儒雅的文人、知识丰富的老师”,夸我,我更开心。

    当时报社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楼,报纸没有全国刊号,我说是“一穷二白”,反倒是穷与白把大家的目标聚合起来,心无旁骛。当一块抢手的地皮批准给报社建大楼的时候,说实话,我直觉得上司给了我好大的面子。1999年10月19日报社大楼通过设计会审,记得设计师曾问我“设计什么风格”,我说“像报社就是”;问我“大楼多高”,我说“比旁边的市府大楼矮一厘米”。一句话把矜持的女设计师逗乐了。

    最难忘,唯一的一次省外出差是到北京,因为听到了为减轻农民负担要撤销县市报的风声,我得赶紧去和新闻出版署领导说说。刘波局长接待了我,我用了一连串的数字、一个个的例子,说明办了《瑞安报》并未加重农民负担,作为经济发达的县级市,给全国刊号是顺乎潮流的事,不能一刀切。刘波局长后来也来瑞安做了调研,我左盼右盼,终于,2001年1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瑞安日报》创刊,列入全国统一刊号,中共瑞安市委开了《瑞安日报》创刊新闻发布会,规格够高,市委书记讲话,副书记主持,温州市委宣传部来了两位副部长,还有记协主席,长长的主席台上,我坐在最末一个位置上。青春的报纸在日长夜大,九十年代超常规发展的城市大有可唱的精彩好戏。

    记得王步宙事迹的报道,记者是“突突突”坐拖拉机去的,一夜熬肿眼睛赶写出稿子,发了郑拥拥、朱友好的《群山肃立敬师魂》、潘孝青的《蜡烛成灰泪始干》、叶序锋的《爱岗敬业乐奉献》3篇长篇通讯,人说是“三声令下,震撼了云江大地,调动了千军万马”。显然,一种榜样的力量,激励着年轻的记者。我组织了一个由报社、电视台、电台10位记者组成的联合采访组,俊男靓女们两次进山,同时发稿,加码造势。一个青年教师组成的演讲团,到各地巡回演讲,台下不少人边听边落泪。新近大家又联系上了,建了一个群:尊师重教再聚首,又说强师新话题。

    记得张增清来信的讨论,引发了一个多月的移风易俗大讨论,有王海燕的《张增清:真正的孝子》,接着20多篇文章,一泻而下。我在《大家来谈论:张增清的信》中建议各新闻单位就张增清来信展开讨论,并进行追踪报道。报社、电视台、电台的闻风而动,很有舆论声势。当时有一种采编方式叫“策划”,策划是年轻人的强项,强在脑子灵光,干事利索。青春,那是创新的代名词。事后华小波在《“张增清来信”讨论策划始末》里说,这次大讨论从1750元入手,讨论殡改遇到的阻力,进而探讨改革总会遇到阻力,最后提升到市委的工作思路上来:建设现代化新瑞安,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记得三次带队到底三甲村采风,报社、电视台、电台三家新闻媒体联手,俊男靓女10人组成一个联合采访组,共同采写,统一发稿,报纸发了《富民书记——黄则强先进事迹之一》,署名联合采访组,配有图片,配有言论《为官一任,富民一方》。同日,电视台、电台以同样的内容发播专题新闻。媒体联姻,各展所长,形成宣传强势,使报道更具震撼力。“学习黄则强、建设新农村”专栏接着又发了《大棚“土专家”》《闹市场的“山底人”》《村民的贴心人》《番茄村的“设计师”》,有一次年轻记者来不及写言论,我说“我来吧”,交了600字的言论稿,和青春撞了一下腰,我得意地笑了。

    记得去赈灾,早上6时天蒙蒙亮出发,有报社与电视台记者林长丰、谢骁、俞颖、陈良和、王永乐、陈晓东,不停歇地赶到界坑乡已是晌午,又冷又累,在乡里吃了饭也喝了点酒,人才“活”起来。再赶往海拔700米高山上的杨庄,积雪被先过去的车压化了,雪水和浮泥拌成泥浆,车轮陷进去就打滑。人坐在车里像一个冬瓜,东摇西摆。到目的地,一股寒气往身子里面钻,双脚麻了。俞颖、陈良和是二十几岁的小姑娘,平原城里人。我只怕,颠簸和寒冷把我带的青年人弄惨了。看看俊男靓女们个个热气腾腾,采访摄像,我也就放心了。冰天雪地,也被青春融开了。回来在开办不久的新闻周刊上发稿,反映农村防火工作的薄弱一面,呼吁为杜绝类似悲剧不再发生,对火的灾难,请不要忘记。

    记得和青年记者到陶山镇上岙村过团日,俊男靓女们扛着一面团旗,一面“瑞安日报青年记者采访团”旗,说说笑笑。这是什么?这是温郁金,温州特产药材,地球上再无别处出产此物,农民说现在卖不出去了。红天猛日,做索面的大嫂说,热算什么,要是下雨就糟了。王丛伟在《记者的另一种责任》里说,他采访上岙村,深刻地体会到“作为记者的另一种敏感性和责任感”。我们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去探访贫困户,去参观农民初办的食品公司,和一家兄弟俩在校大学生谈心。农民的艰辛与无奈,震到了青年记者的心。事后《新闻周刊》发了《索面如丝  扯出希望万缕——本报青年编辑记者“索面村”纪行》的专版。我呢,回来写了一篇散文《青春作伴好下乡》。

    与青年人一起,就是和开心在一起,和梦想在一起。当年他们都是二十几、三十几、四十几岁的年轻人,一起办报的成功喜悦,至今依然在我心中激荡。最近遇到报社老同事,都不约而同地感叹时间一闪而过。一批当年冲锋陷阵的中坚力量,我扳指头算算已是靠近我当年的年龄。一批我当总编时进报社的小青年,已进入不惑之年,成为冲锋陷阵的中坚力量。一批我退下来后进入报社的小青年,因为下乡采风因为文秘写作慢慢地与我亲热起来了。世界是青年人的,我七十七岁了,必须和青年人一起学一起写,否则会沉陷。

    谨致《瑞安日报》复刊三十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02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03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05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07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08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0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1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2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3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4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5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6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7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8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19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0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1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2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3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4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6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7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8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29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30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31版:复刊30周年特刊
   第00032版:复刊30周年特刊
青春的报纸青春的人
瑞安日报 复刊30周年特刊 00016 青春的报纸青春的人 ■陈思义 2023-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