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字,我一直认为是立体的,有画面、有味道。2013年,中国科学家以《诗经》“风”“雅”“颂”来命名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地理实体。大西洋有洵美海丘,出自《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印度洋有骏惠海山,出自《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太平洋有湛露海山群,出自《小雅·湛露》“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多有诗意的命名!文字的味道与蓝色的波光一起闪耀。
为何突然想到文字的滋味呢?缘于《瑞安日报》的正式邀约:瑞报复刊三十周年,请说出您与日报的故事。我想了想,似乎没有什么故事,却一下子想到吾如今之最爱,确实大部分是日报滋养的。
在电大上学时,张益先生要求学生每周须交一篇作文,一则用于编辑《电大青年》,二则向报刊推荐,以培养兴趣,可谓用心良苦!记忆最深的是我在瑞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走出脆弱的深渊——写在观影片〈白粉妹〉之后》,1995年12月6日,星期三,第三版。至今剪报仍留存,署名也特别,是瑞安电大学生谢钦巨,还配有编后话。
当时确实震惊,我的文章也可见报。从此我爱上了文字,这种影响隐隐约约又清晰可见。在电大,我大部分时间在校图书馆,私下向师者拿到了图书馆钥匙,参与新书购买、图书目录摘抄等,在图书馆里翻阅了所有自己能看懂的哲学和心理学书籍。在学校里还参加了文学社,主编了《新青年》,颇有收获。后在大南乡政府、市委报道组等工作岗位上,也一直坚持写作,在瑞报上发表了消息、通讯、随笔、评论等数百篇文章。
如今,我基本形成两周看一二本书,写一二篇文章的习惯。不与文字打交道,似乎就失去了生活的滋味。同时,想尽办法减少不必要社交,留出时间看书写作和思考,为自己营造一方绿色的心灵空间。这功劳大约还要算作瑞报的。
文字的味道也是成长的味道。一个人的生长和成长不一样,某种意义上来说,生长是自然的,成长需要磨砺,尤其是思想上的感悟。
这里有个小故事可以一提。某年作为特约通讯员在瑞报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上发言,谁知稿子读到第二页空白缺失,不知所措停顿了一会,才从旁边的领导席上拿来发言稿(会议有印发发言材料),万分不安地读完。感觉做错了一件大事,但这件事也让我成长,我会更宽容地对待他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会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天下唯认真二字难得。
这种类似的感悟,在与《瑞安日报》、与文字相伴过程中还有不少,自己也慢慢成长。尤其是对文字的探索,对生活的感悟。我也逐渐习惯把自己的感悟,通过鄙人认为更有高度和美感的散文和诗来表达。也特别感谢《瑞安日报》发表了我许多诗歌,给予莫大勇气和鼓励。我也在《散文诗世界》《青年文学家》《大渡河文学》《江河文学》《经典美文》《文絮》《启明星》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散文和诗歌,见证了一段时光里的文字之美。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甚幸与瑞报有缘,与书相厚,认识生活,认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