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携手同行。在一万多个日子里,《瑞安日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民同心,忠实记录了瑞安发展的每一个步履,每一份精彩。农业提质增效、工业转型升级、文化传承发展.....站在“三十而立”的节点上,记者回访4名见证者,聆听发展变化,以他们的角度述说时代变迁。
三次端上“南极餐桌”
瑞安蔬菜发力“鲜食化”短跑赛道
【新闻回顾】
2018年11月2日,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登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这是我市农产品首次登上“雪龙号”科考人员的餐桌。据了解,梅屿合作社提供毛芋、山药、苦瓜、番茄等七八种蔬菜,总供应量近1万公斤。
一晃近5年过去了,登上“雪龙号”,给瑞安蔬菜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近日,记者再次来到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进行回访,看瑞安蔬菜如何闯荡江湖,打开销路,打响品牌。
走进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记者被大厅里的一张照片吸引。照片上,瑞安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秘书长、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大锋与国家基地研究中心雪龙号船长沈权合影,其背后便是雪龙号。
温州万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依托梅屿蔬菜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作为销售平台,合作社一门心思搞生产,公司集中精力跑市场,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
“2018年,我们近1万公斤蔬菜登上‘雪龙号’,踏上瑞安蔬菜南极首秀之旅,为科学家们提供健康能量补给。”回想起那次合作社蔬菜端上“南极餐桌”,雷大锋依然激动不已。
当年4月,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团队来马屿考察企业时,工作人员顺势“推销”了梅屿特色蔬菜。经过层层选拔后,借助合作社平台和产品品质,梅屿蔬菜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那次“雪龙号”的蔬菜指定供应商。
由于产品品质过硬,除了2018年登上“雪龙号”南极科考船外,瑞安蔬菜还分别在2019年10月、2021年11月端上了“南极餐桌”。
瑞安蔬菜三度端上了“南极餐桌”,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的蔬菜名气越来越响,合作客户越来越多,覆盖范围也越来越广。”雷大锋说。
为十八家面馆等餐饮店供应蔬菜,给一鸣食品等温州企业配送食材,通过第三方进入了山姆超市等网红终端,还摆上了万象城、华润万家ole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的货架,目前正在对接盒马鲜生等新零售。目前,合作社产品已定点配送全国31个市场。
正说着,工作人员拿来一个正冒着气的袋子,里边装有玉米。“第贰道蔡,烹饪何止简单”几个字印制在袋子显目位置。“这是我们研发的预制菜,微波炉热一下就能吃,非常方便。”雷大锋说。
抢占预制菜产业风口,进一步拓宽销路。有8年净菜加工经验,依托合作社高品质的蔬菜,他们于2021年上半年启动预制菜的研发,如今已有30多款蔬菜类预制菜,并注册了预制菜商标“第贰道蔡”。
预制菜为合作社的蔬菜销售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随之,他们加大了硬件投入,总投资6000万元、面积1.3万平方米的农产品加工中心,正进入验收阶段,计划下个月装修,之后便投用。“该中心建成后,我们将发力‘鲜食化’短跑产品,投产后产值预计破亿元大关。”雷大锋说。
梅屿蔬菜只是我市与时俱进,强抓风口,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强筋壮骨计划、特色优势产业龙头培育计划、村域合作社试点开路计划等“三大计划”,建设全国首家“三位一体+MAP”现代农业服务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通过国家验收认定,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发展农村电商等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省农业“机器换人”示范县市,乡村振兴等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记者 严小章)
力诺去年产值首次突破10亿元
瑞企借力上市的“乘法效应”
【新闻回顾】
2014年9月16日,浙江力诺流体控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力诺”)挂牌新三板的钟声,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敲响。至此,瑞安企业在新三板挂牌突破了“零”,力诺也成为首批在新三板挂牌的温州企业之一。2022年6月,力诺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鸣钟上市,成为我市第2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温州首家登陆A股市场的阀门企业。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力诺,看力诺如何借力上市带来的“乘法效应”,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在位于滨海工业园区的力诺新厂房生产车间内,各类设备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去年,力诺产值首次超10亿元。
据悉,力诺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集流体控制设备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该公司逐鹿资本市场,凭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质量,打响国产控制阀品牌,走在行业前列。
2012年、2013年,力诺的产值一直徘徊在2.7亿元,3亿元似乎成了力诺一个难以跨越的魔咒。“或许,资本市场能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力诺董事长陈晓宇说,当时力诺与创业板上市还有较大距离,而那时新三板比较热门,何不先通过新三板,让企业发展过渡一下。
2014年9月16日,力诺赴京敲响新三板上市钟,成为瑞安首个新三板上市企业。“从递交申请报告到获批挂牌,再到正式挂牌,仅用了3个多月。”陈晓宇说,次年,力诺定向增发,成功融资到了1000多万元。
新三板上市荣耀的背后意味着企业透明化、规范化发展。自此,力诺不断构建起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同时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制浆造纸行业占比下降到30%,能源、化工、生化、环保、煤化工和矿山等行业的比例稳步提升。在2017年到2018年,力诺业绩增长出现了小高潮,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1亿元和4.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57%和51.22%。
信息化管理是力诺一直以来的特色。“其实早在2008年,公司就开始引入ERP管理系统,而随着新三板上市,企业对信息化管理愈加重视。”陈晓宇说,公司利用PDM系统,让产品研发实现信息化,设计实现规范化,将标准和工艺贯穿整个生产的过程。
走进力诺组装车间,墙上的实时数据分析看板十分醒目,上面清晰地显示着组装生产数据、附件总装生产数据等信息。而这些数据都“产自”力诺智能数据中心这个企业“大脑”。
陈晓宇说,这完全颠覆了传统经验式的管理模式,用更科学的方式让大家真正了解企业整体制造、运营过程中的状况,更好更及时地采取优化措施,加强与企业上下游的互动,打造一个真正以企业为中心的力诺流体工业互联网运营平台。
当然,挂牌新三板只是力诺踏入资本市场的第一步,随着企业不断发展,2020年6月,力诺成功在创业板上市。自此,力诺驶入发展的“快车道”。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8835.95万元;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101282.88万元,同比增长47.14%,第一次进入十亿级企业的行列。
一直以来,力诺十分注重产品创新与品质,而随着先后在新三板、A股上市,企业对于创新发展有了更远大的追求。近年来,力诺瞄准“卡脖子”领域和创新型技术,不断推出“从0到1”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进口替代”的高端制造之路。目前,公司已获得116项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
“如果说上市前是做‘加法’的话,那么上市后企业则是借力使力做‘乘法’,在规范化经营中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陈晓宇说,上市只是他们的一个目标,并不是最终目的。
去年,随着力诺搬入新厂房,力诺对未来更加憧憬——将公司打造成一个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平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企业上市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城市营商环境的风向标,实施“凤凰行动”计划,迭代升级最优的政策体系,定额高额的奖励力度,为拟上市挂牌企业给予土地、人才等要素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并成立温州首家深交所工作站,营造企业竞相上市的浓厚氛围。目前,我市在A股上市企业3家、过会企业1家、报会企业2家、辅导企业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上市挂牌签约企业15家。
(记者 潘敏洁)
山旮旯里的老手艺走向世界
木活字展现瑞安文化自信
【新闻回顾】
2001年11月30日,本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千年古文明还在我们身边——东源村再现木刻活字印刷术》的地方新闻,首次披露濒临失传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竟还流传民间的消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型木活字表演,让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名声大振;2010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以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为载体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此后,瑞安山旮旯里的老手艺开始走出瑞安、走向世界。
近日,记者采访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学者、专家,了解瑞安如何将木活字文化发扬光大。
“木活字看上去小小的,很不起眼,但是它通过排版、印刷,承载人类的智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今年5月2日,中国非遗保护中心“中国活字印刷术”学术专员、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文字艺术与设计研究中心副教授刘钊,走近位于平阳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通过视频形式,在英国雷丁大学“字道——汉字设计的现代之路”展览开幕式上介绍中国木活字印刷术,吸引了与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木活字印刷术被重新发现20多年里,吴小淮全程参与了木活字印刷术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见证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发展历程。他说:“如今,木活字印刷术在传承保护上取得了突破,松散的谱师群体有了一个‘家’,传承人队伍进一步扩大。”
2009年6月,瑞安市活字印刷协会成立,给谱师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技艺展示、沟通协调的平台,引导传承人以老带新、传技授艺,推动木活字印刷术实现常态化传承和发扬。同时,这也使得这支100多人的谱师队伍对未来充满了自信,他们普遍从不能放弃祖传手艺的自觉,上升到了对非遗项目的文化自信上来。
近年来,东源王氏家族第二十三代木活字印刷技术传承人王法炉用木活字的方式翻印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启蒙读本,以及《谢灵运永嘉诗录》《证道歌》《道德经》《孙子兵法》等古籍善本。传承人王钏巧、王志仁还编印《中国木活字印刷》教材,应邀在学校开设木活字印刷公开课和实践活动,传播木活字文化。
今年2月,有5位木活字印刷从业人员通过考核,正式被市非遗保护中心认定为木活字印刷术的传承人。吴小淮说:“这5位传承人都40多岁,将有效缓解木活字印刷术传承断代的问题。”
2018年,平阳坑木活字印刷展示馆新馆建设和布展完成,2020年经中宣部批准,成为中国印刷博物馆分馆。木活字印刷展示馆老馆被批准为体验研学基地,打造成国内首家以中国木活字印刷展示馆为核心,集展示、体验、研学于一体的东源非遗文化创意园。今年4月,中央美院汉字设计、美术设计专业的20多个师生在东源非遗文化创意园参加了3天的木活字印刷研学体验活动。
4月25日,瑞安木活字印刷术亮相杭州亚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向亚洲45个国家(地区)的奥委会代表展示中国文化、讲述瑞安故事。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会长、杭州亚运会中国香港代表团团长霍启刚与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法万交流并体验了木活字印刷技术,带走了自己亲自印刷的“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作品。
6月10日,瑞安木活字印刷田野教学基地入选全国首批5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冯骥才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木活字印刷术的喜爱:“字活更能传万千文,我崇拜瑞安木活字。”
此外,瑞安木活字印刷还走进央视《非遗公开课》《我有传家宝》《中国影像方志——瑞安篇》等知名节目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视频《木活字印刷术的前世今生》,参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环球英语Facebook网络直播、“young朋友in温州”海外传播采风团打卡瑞安等网络直播活动,亮相澳大利亚的“中国活字印刷与当代汉字水墨艺术的多元互动”专题展、印度的“天工遗风浙江非遗展”,向世界呈现中国活字印刷术的独特魅力,展现瑞安文化自信。
近年来,瑞安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现有152项瑞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其中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活字印刷技术、温州鼓词、藤牌舞、蓝夹缬技艺等4项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13项列入浙江省级非遗保护名录。
(记者 林长凯)
陈岙旅游年营业收入达3500万元
瑞安农村打造绿色“聚宝盆”
【新闻回顾】
2014年初,陈岙村以村集体占股51%、村民入股49%形式,专门组建了九龙旅游观光有限公司。同年8月9日,本报以《九龙游泳中心开门迎客 陈岙编织“旅游致富梦”》为题,报道了该村第一个旅游项目——九龙游泳中心对外营业,为市民增添体验夏日凉爽的好地方。
借助本报30周年之际,记者再次来到陈岙村,看陈岙如何编织“旅游致富梦”。
夏季热浪滚滚,近日,在陈岙九龙游泳中心,不少游客带着孩子正在水中游玩、嬉戏,5个游泳池里挤满了前来避暑的游客,他们在游泳赛道比拼、在学员培训池学习、在儿童戏水池玩着滑梯等,乐不思蜀。
九龙游泳中心是陈岙村第一个旅游项目,位于陈岙溪中游,占地面积10亩,旅游商店、更衣室、冲淋房等相关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并且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值得一提的是,泳池全部采用天然生态活水,凸显生态环保理念。“陈岙‘靠水吃水’,仅游泳中心就解决了村里80多人的就业问题,更为村集体带来200多万元年收入。”陈岙村村支书兼村委会主任陈众芳说。
在“水”上初尝甜头后,陈岙村便持续开发水游玩项目,一发不可收。2014年9月1日,陈岙垂钓中心开业,山清水秀的环境吸引了一波波远道而来的钓客;同年底,陈岙“九龙生态庄园”开业,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次年,引进皮划艇项目,吸引了塘下乃至温州地区的市民前去游玩。
来到九龙峡谷激情漂流项目现场,随着一声声尖叫,只见橡皮艇“唰”地一下从溪中的深瀑中一倾而下。九龙的漂流项目也是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全长1.8千米,落差高达168米,全程约45分钟,是浙江省境内极为少见的峡谷激情漂流之一。建成开放后,陈岙村每年迎来游客几万人次,带动了村里的旅游经济。
依托山水资源优势,陈岙村“嗅到了”更多旅游发展契机,于是风情摄影基地、登山健身步道、科普文化公园、露营基地等旅游项目应运而生。在风情摄影基地,游人们穿上民族服饰,在摄影师指挥下顾影弄姿,拍照留念,水面涟漪道道,偶或漾起一片女子甜美笑声;沿着登山健步道,锻炼身体之余,欣赏沿途九龙采石场遗址、叮咚泉、狮子口、十八档等自然人文景观……乘势而上编织“旅游致富梦”的陈岙村,如今旅游年营业收入达3500万元。
全国文明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浙江魅力新农村、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陈岙,在绿水青山间打响旅游品牌,先后获得十余张国字号、省字号“金名片”。
陈岙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势如破竹,近年来,该村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旅游“升级版”。“简单说,就是将数字化融入乡村旅游和生活。”陈众芳说,陈岙村正加快数字化改革,着力打造未来乡村“数字驾驶舱”,全面提升乡村游览环境和数字化水平。未来,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通过手机、互联网查询陈岙村旅游项目以及区域定位等情况。
靠绿水青山发家致富的陈岙村,在发展旅游产业时,始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动摇,近年来正加速从环境整治到生态系统构建,争创国家级4A级景区。
陈岙村将以“山水罗阳,共富陈岙”为定位,融合山、林、水、田、居等优势资源,依托九龙溪联动发展轴,串联山林登高览胜区、生态溪谷游乐区、康体运动度假区、美丽田园体验区、艺术文化创意区、美丽村居展示区六个功能片区,打造未来邻里、教育、健康、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九大场景。
陈岙村旅游只是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市聚焦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坚持生态化、产业化、共享化导向,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以飞云江为纽带,谋大、谋强西部乡村文旅产业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当地文旅资源、特色民俗,串联我市西部10个重要乡镇,精心谋划打造“云江悠境”“陶泉福地”两条旅游精品带,将美丽环境转变为美丽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财富。去年,我市乡村旅游总人次达88.67万,同比增长70.53%; 总收入达4.17亿元,同比增长5.22%。
(记者 林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