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林瑞蓉
一座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一条条管道织密水网,一项项重点水利工程有序推进……多年来,市水利局坚持不懈兴水利、除水害,守住了一方江河湖泊安澜,为高水平打造“青春都市·幸福瑞安”、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标兵提供了水支撑和水保障。
2018年来,连续五年获评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绩效评价优秀市;2021年,创成国家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荣誉加冕,是瑞安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见证。
主动应对
防御水灾害能力整体跃升
瑞安市海岸线长21公里,沿海平均潮差4.5米,最大潮差6.81米,是全国高潮差区。全市共有大小河道2664条,河网总长度达2899公里,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源短流急,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因素影响,水旱灾害频发。因此,防汛抗旱减灾保安全一直是我市水利工作的中心任务。
多年来,水利工程和非工程措施体系在防汛抗旱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程方面,我市水利投资节节攀升:1996年至2022年,总投资148亿元,特别是2011年以来,投资金额达127亿元,平均投资是2010年的3.8倍。其间,实施了滨江防洪堤、飞云江治理多项工程、天井垟综合治理、高楼滩脚堰坝、温瑞平原南部排涝(一期)、环城河东排闸泵、滨江城防东延伸工程(东外滩青春公园)、海塘安澜(丁山二期海塘、阁巷围区海塘)、南滨江景观带一期等一批骨干防洪排涝工程;9个项目破解瑞安重大水利项目“永农制约”,还开展了大规模小流域综合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塘综合整治工程。通过工程实施,主城区段防洪能力达到五十年一遇,部分乡镇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在面对台风洪水、强降雨及旱情的袭击中,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减轻了灾害损失。
非工程措施方面,坚持开展全域山洪灾害调查工作,建立“三张清单一张图一方案”并动态复核管理;通过声光电及数字化手段显著提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完成全市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并绘制山丘区中小河流淹没图;同时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在守水安澜基础上,我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治理与全域美丽河湖建设。目前,创成天井垟河、曹村港老河、飞云江(高楼段)等省级美丽河道5条,中塘河(塘下-汀田)及其支流直洛沥河、莘塍浦河等温州市级美丽河湖水上碧道12条,马屿镇、曹村镇2个温州水美乡镇。
以民为本
书写兴水利民新篇章
从过去肩扛背驮艰难取水,到如今拧开水龙头随时用水,广袤乡村的一座座蓄水池、一道道引水管,见证着瑞安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不断提升。
为了尽早让农民喝上“轻松水”,我市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至2009年,全市累计投资6676万元,解决435个村、35.91万人的“吃水难”问题,基本实现全市农村饮水全覆盖,有效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局面。
水利人的追求没有就此停止。2010年起,我市工作重心由“吃到水”转向“吃好水”,并在2018年率全省之先启动全市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三年行动计划。目前,基本实现全市城乡居民同质饮水,农村供水保证率达到95%,水质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城乡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达到94.8%。
经过多年建设,我市基本构建起以城市供水县域网为主、乡镇局域供水网为辅、联村单村水厂为补充的三级供水网,基本建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营、专业化管理的农村饮用水体系。
农民喝水更有保障的同时,农作物“喝水”也更有保障。多年来,我市加强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建成1处中型灌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9.37万亩;开展农业灌溉泵站机埠提升改造工程,聚力提升改造农业灌溉泵站机埠、堰坝水闸。目前,我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3年的0.5044提升至0.595。
多年来,瑞安水利已从传统农田水利向现代农村水利转变,传统农村水利向农村水利和城市水利并举转变,传统水利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和文化水利转变。
站在新起点,水利改革发展的新征程已开启。承载新使命,一卷普惠瑞安人的水利现代化蓝图正在罗阳大地徐徐展开。